中國禁令後,日本廢塑膠尋找出路
2018/08/08
廢紙、PET瓶、廢塑膠……在日本,每天生活被排放的垃圾失去了去處。此前作為接收方的周邊各國相繼限制進口,導致所有的廢棄物開始滯留在日本國內。日本垃圾處理的「最前線」是什麼情況呢?
![]() |
由於無法作為再生資源向中國出口,廢塑膠在日本堆積如山(東京都內,筒井恒攝) |
東京大井碼頭附近的京濱島是經濟高速增長期填海建造的人工島。廢棄物處理公司鱗次櫛比,大型卡車不斷運入廢塑膠和廢鐵等。
7月上旬,「已經處理不過來了」,某處理公司的男性社長(44歲)發出一聲嘆息。被壓縮的廢塑膠塊堆積至近5米高,保管場所已經滿滿噹噹。但運輸的卡車仍絡繹不絕。社長抬頭看著垃圾山説:「這些積壓是去年的1.5倍。以後還會更多」。
![]() |
日本各地的存放場所不斷出現相同景象。原因是自2017年底起,中國開始限制廢棄物的進口。不僅是日本,美國和歐洲等的大量垃圾也失去了去處。
中國亞星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孫自強(54歲)表示,中國自1980年代後半期開始進口世界的廢棄物,作為再生資源加以利用。該公司開展廢塑膠再利用業務,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而擴大了規模。
據悉,由於停止進口廢棄物,中國也出現了難以維持業務的廢品回收企業。孫自強的企業也是其中之一。亞星將關閉位於上海郊外的工廠,進行中國法人的清算程式。
在全盛期的2015年,僅僅是廢塑膠日本就有88萬噸出口到中國。其中34萬噸的PET瓶換算為500毫升裝,相當於110億瓶。涉足工業廢棄物處理的日本白井集團社長白井徹表示,「此前太依賴中國了」。
3月,埼玉縣熊谷市的一家回收利用工廠竣工。這是中國寧波大發化纖有限公司的新工廠。總經理杜國強(63歲)表示,如果不能進口,也可以在日本進行回收利用。在日本製成再生原料向中國出口不會受到限制。9月,該公司還將在埼玉縣加須市開設工廠。
中國的回收利用企業將基地轉移至日本的趨勢不僅限於此。但仍無法全部處理日本國內的廢棄物。其中有一些屬於非法丟棄,難以追蹤最終去向。
在日本關東地區的郊外,在遠離幹道的小路旁邊,可以看到廢棄物處理企業的招牌。在工作現場,年輕的男性將廢棄吸塵器分解為主機、電源線和軟管。男性社長(59歲)透露,「中國啟動進口限制後,這些東西流向了這裡」。
工人的一半是來自中國的技能實習生。由於人手不足,工廠將技能實習生從5人增加至10人。據悉,還有的企業將廢棄物作為「二手物品」出口。
星巴克將停止提供塑膠吸管。歐盟也制定了禁止一次性塑膠産品的方針。如何排放本國難以消化的垃圾,各國已迎來需要做出調整的時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