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PS4是這樣造出來的

2020/07/10


  遊戲主機Play Station(PS)是索尼的核心業務。以遊戲為首,Play Station把電影、音樂等各種內容與起居室連接起來。超過電視機和智慧手機,成為索尼集團最暢銷的電子産品。但是,很少有機會從製造角度對Play Station展開介紹。作為企業機密,索尼也一直未公開其生産過程。此次記者走進工廠內部,揭開其神秘面紗。

      

  便利店的停車場變得寬闊,道路兩旁的戶外廣告牌非常醒目。深藍色背景下的白色SONY字樣出現在郊區的街旁,看起來就像在空中飄著一樣。在新冠疫情開始給世界經濟蒙上陰影的3月,筆者來到日本千葉縣木更津市,訪問了木更津工廠。

   

索尼木更津工廠(淡嶋健人/攝影)

  

  這處工廠由索尼集團負責生産的索尼全球製造與運營公司(Sony Global Manufacturing & Operations,SGMO)運營。與率領遊戲部門的索尼互動娛樂公司(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SIE)齊心協力,打造PS4的生産技術。

   

  32台機器人

   

  現場響著電機的聲音。在31.4米長的生産線上密密麻麻排列著32台機器人,工人並不多。有2人負責將裸露著電路的主機板放入生産線。另外有2人負責對已完成的PS4進行包裝。其中1人還負責補充生産線旁邊的零件。

   

工人將裸露著電路的主機板放入生産線(淡嶋健人/攝影)

    

  2018年建成的自動化生産線將所有組裝工作都交給了機器人。閃現著紅色「三菱標誌」的三菱電機生産的多關節機器人整齊排列。機器人不停歇地工作,30秒就能裝配1台PS4。

   

三菱電機生産的多關節機器人(淡嶋健人/攝影)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安裝線狀及帶狀的「柔軟」零件。一共32台機器人,投入其中26台負責這項工作。機器人不喜歡彎曲或飄動的柔軟物體。而木更津的機器人卻可以熟練地處理彎彎曲曲、飄忽不定的柔軟零件。還可以熟練進行彎折電纜的工作。

   

機器人不停歇地工作,30秒就能裝配1台PS4(淡嶋健人/攝影)

   

  比如,帶狀的佈線材料「柔性扁平電纜」(FFC)。機械臂照射燈光,尋找端部的藍色加強材料。這是決定加強材料抓取位置和角度的標記。在其他工序中,一邊的機械臂拿起細細的電纜,另一邊的機械臂猛地擠壓一下。然後調整端子的方向,插入連接器。插得既不緊也不松。對人類來説很簡單,但對機器人來説卻很難。

   

一邊的機械臂拿起細細的電纜,另一邊的機械臂猛地擠壓一下(淡嶋健人/攝影)

    

  追求生産效率

   

  「估計沒有其他地方能把機器人用得這麼好」,索尼的技術人員非常自信地説。直到最後的包裝,所有工序都已實現自動化。索尼優先考慮投資回報率,合理進行人與機器人的搭配。SGMO的總規劃師日下部博之自信地説:「造出了能掙錢的生産線」。

   

索尼Play Station的生産線(淡嶋健人/攝影)

    

  追求生産效率也是Play Station製造的DNA。曾設計出第一代Play Station的索尼著名設計師後藤禎祐專注於設計可大量生産的遊戲機。據説他曾親自來到木更津工廠的現場,一邊跟技術人員討論,一邊致力於提高生産效率。

       


       

  在木更津工廠打造的生産技術將移植到電子産品代工服務(EMS)的合作工廠。遊戲機到機型末期,會出現銷量下滑,陷入價格競爭。索尼通過不斷改善,創造出了可以盈利的生産線,以此來確保收益性。 

     

索尼PS4的零部件(淡嶋健人/攝影)

   

  PS4在2013年11月上市。6年半的銷量超過1億台,網路服務的收費會員已達到4150萬人。銷售額達到10萬億日元,利潤1萬億日元,為2012年上任的前社長平井一夫的結構改革提供了支撐。對以電影及音樂等內容為支柱的新索尼而言,遊戲主機Play Station成為名副其實的核心業務。

  

  當年作為「非主流」的Play Station曾遭到索尼經營高管的排斥,憑藉經營奇才久多良木健(原索尼副社長)的力排眾議,在索尼音樂娛樂的主導下才得以啟動。25年後,Play Station已升級為索尼集團銷量最大的主角,也成為了「索尼製造」的代表。

   

   

  不過,現在的成績並不保證未來的成功。2000年上市的PS2獲得成功後,2006年推出的PS3遭遇挫折,被微軟Xbox搶走市佔率的情況仍記憶猶新。不過跟當時不同的是,推遲上市的PS5成功與否將左右索尼集團的下一個十年。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新田祐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