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戰:日本零部件廠商這樣看華為

2020/08/18


     日本的零部件産業支撐著年産14億部的智慧手機生産。美國蘋果等手機廠商與供應商之間每年圍繞訂單展開心理戰。各零部件廠商一直在提高免疫力,降低生産銳減等風險。如今又出現了新冠疫情和中美科技摩擦等變數,手機廠商和零部件廠商的心理戰更趨激烈。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將在不透露姓名的姓名的情況下,根據主要零部件供應商高管的採訪內容,回顧歷時半年的相互博弈。今天主要是日本零部件供應商與華為間的博弈,之後是蘋果與供應商間的博弈。

   

台積電的總部(新竹,REUTERS)

   

  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華為4~6月首次躍居首位。面對2019年5月美國政府啟動的事實上的制裁措施,華為通過調整供應鏈巧妙應對。但由於新一輪制裁,自9月中旬起,華為與代工核心半導體的台積電(TSMC)難以維持交易。智慧手機供應鏈面臨風雲突變。  

   

  「將調整訂單計劃,請等一等」

    

  5月中旬,由於美國的新一輪制裁,與台積電的交易實質上受到限制,全球高科技行業發生強震。

   

華為Mate30

   

  華為以行動通訊部門的高管為中心,不得不調整生産計劃。緊急通知各供應商調整採購計劃,但主要供應商拿到最新訂單數字是在6月以後。供應商似乎出現數字的偏差,由此可見一線的混亂程度。

   

  「感覺是在(由於新冠疫情等)本來就很複雜的時候做複雜的事情」

   

  接到華為聯絡的一家供應商的高管對美國制裁感到困惑。目前,華為告知主要供應商的2020年智慧手機産量為2億部左右,僅比2019年下調1~2成。「降幅很小」,供應商之間這樣的看法突出。

  


      

  華為似乎預測到新一輪制裁,增加了零部件庫存。2019年底的資産負債表顯示,包括庫存在內的「存貨及其他合同成本」達到1673億元,比2018年底增加了73%。

    

  「華為已開始積極利用自主設計的零部件」

    

  有分析認為美國啟動新一輪制裁的原因是,上一次制裁未能給華為的增長踩下煞車。美國政府事實上限制美國企業與華為交易,但實際上很多通用零部件的交易已經重啟。針對難以重啟交易的零部件,華為打算通過改用自主設計産品來應對。

   

       

  日本調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logy Solutions的統計顯示,華為的最高端智慧手機「Mate30」的5G版與制裁前的原機型相比,中國造零部件的使用比率按金額計算從約25%提高至約42%。另一方面,美國造零部件則從約11%降至約1%。成為代替的是華為自主設計的産品和來自日本等美國以外供應商的採購。

   

  「如果華為説需要,我們沒理由拒絕」

     

  在美國政府加強制裁的背景下,日本企業面臨艱難的選擇。這是因為如果露骨地爭取中美脫鉤的漁翁之利,將踩到美國政府的「老虎尾巴」,對自身的美國業務産生負面影響。日本國際貿易投資研究所的增田耕太郎表示,「中美對立將加速供應鏈的變化」。

  

華為的旗艦店(廣東省深圳市)

      

  增加庫存、從美國以外採購、自産化,透過華為的採購戰略,可以看出力爭分階段擺脫依賴美國零部件的態度。在智慧手機核心的半導體領域,支撐這種路線的是擁有頂尖半導體設計能力的華為子公司海思半導體、以及在代工領域掌握全球5成份額的台積電。

    

  「(華為)説能依靠外部採購等應對,但制裁不會輕易放鬆。訂單將出現波動」

      

  在防止供應鏈斷裂方面,海思半導體稱得上是華為的生命線。新一輪制裁是給海思半導體與台積電的關係打入楔子。華為的庫存到2021年將用盡,制裁的影響會全面顯現。有分析認為,華為正摸索擴大與中芯國際(SMIC)的交易來降低新一輪制裁的影響。

    


                

  不過,中芯國際的生産技術被認為比台積電落後2代左右。生産設備依賴歐美企業等課題也堆積如山。中芯國際從股市和政府相關基金籌集資金,正在加強技術開發,但短時間掌握最尖端半導體技術並非易事。

         

  「仍然看不到華為能夠填補(自身零部件)空缺的趨勢」

     

  美國調查公司IDC的統計顯示,4~6月華為智慧手機出貨量為5580萬部。在前5名中,除了蘋果外其他廠商的出貨量均出現減少,華為僅同比下降5%,首次從南韓三星電子手中奪過首位寶座。

   

  由於新冠疫情,智慧手機市場迎來變化。在圖像感測器領域居首位的索尼預測市場將減速,轉向中端和廉價機型。索尼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圖像感測器業務的營業利潤預計同比減少45%,銳減至1300億日元。如果高端機型銷售放緩,將直接導致各供應商的收益惡化。

    

索尼在日本國內的圖像感測器工廠

   

  華為處於危險境地,但掌握著中國本土市場。美國調查公司DSCC的亞洲代表田村喜男認為,如果能重建供應鏈「在巨大的中國市場掌握一定的份額,就能維持業務」。華為是擴張還是衰退?供應商也正提心吊膽。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龍元秀明、渡邊直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