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商討再漲價,定價權在轉移
2021/01/26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1月25日獲悉,由於全球半導體短缺,台積電(TSMC)等正在商討最多提價15%,主要是車載半導體。自2020年秋季起在局部實施了漲價,但將再次要求漲價。短期間內持續漲價,體現出定價權從汽車廠商到半導體廠商的轉移。
正在商討提價的是世界最大半導體代工廠商台積電的子公司、涉足車載半導體的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和排在世界第4位的聯華電子(UMC)等台灣企業。似乎已向屬於直接客戶的荷蘭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和日本瑞薩電子等專門涉足汽車半導體的歐日半導體廠商提出。
瑞薩等已向汽車企業等提出漲價要求。如果作為代工方的台灣企業實施漲價,進一步的漲價也難以避免,對汽車企業的收益造成打擊的可能性很大。
分階段實施?
台積電等的漲價被認為最快自2月下半月至3月分階段實施。預計漲價幅度最大達到15%左右。除了全球性供不應求之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過去1年裏迅速升值約6%也成為漲價的理由。
![]() |
2020年秋季以後也曾實施漲價。針對旨在應對汽車增産的追加訂購和緊急訂購,提價10~15%。如果2月以後的漲價談判達成妥協,將是繼去年秋季之後的罕見的大幅漲價。
一般來説,汽車廠商和汽車零部件廠商(包括半導體)通常每年進行1次談判,汽車企業以「降低成本」等名義要求降價2~3%。這成為汽車企業的收益的源泉。
不過,此次的局面是,涉足半導體的零部件廠商向屬於客戶的汽車廠商提出漲價要求。此前的立場逆轉,在這個意義上,可以看出此次的半導體短缺的嚴重性。作為半導體的最終用戶,汽車企業今後將面臨半導體短缺導致的減産以及製造成本上升這兩個問題。
台灣半導體大型企業聯華電子的首席財務官(CFO)劉啟東25日針對半導體的漲價談判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的採訪,表示對於價格無法做出回答,不過從供求情況來看,顯而易見半導體廠商(與汽車企業相比)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影響有可能擴大
與此同時,針對今後半導體短缺的化解時間表,劉啟東表示工廠已處於滿負荷生産狀態,難以在短期間內增産,指出不清楚何時能解決,要建設生産線,需要半年以上時間。
車載用半導體的短缺尤其嚴重,已發展到德美日的政府請求台灣當局進行增産協助的罕見事態。這種情況被認為是台灣企業討論大幅漲價的背景。
今後,影響有可能進一步擴大。台積電和聯華電子是生産半導體本身的核心企業,半導體還需要承擔除此之外的很多工序的企業。
涉足被稱為半導體「後製程」的半導體封裝的封裝企業日月光投資控股也是其中之一,屬於台灣企業。據稱該公司也在商討今後漲價1成左右,從半導體行業整體來看,存在今後漲價迅速擴大的風險。
![]() |
半導體生産工廠(資料圖,TSMC提供) |
不僅是汽車,在個人電腦等家電産品領域,今後在供應短缺加強的同時,還存在漲價迅速實施的可能性。
半導體行業原本以歐美日等領先的形式發展起來。但進入2000年代後,發生IT(資訊化技術)革命,在投資擴大的同時,供求的波動也變得劇烈,很多企業從半導體領域撤出。現在留在市場上的只有台積電和南韓三星電子等大型企業、以及在汽車和家電等特定領域具有優勢的半導體企業。
在缺乏資源的台灣,作為「國策」,當局自上世紀80年代起培育和支援半導體行業。在市場環境驟變之際也沒有撤出,即使經營陷入困境仍留下來的企業很多。在此次情況下,一旦供求變得緊張,訂單就從全世界集中到屬於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參與者的台灣企業,已形成良性循環。
實際上,台灣企業的業績也非常強勁。台積電2020財年(截至2020年12月)的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5%,凈利潤增長50%,均大幅增長,同時還創出歷史新高。聯華電子的2020年7~9月凈利潤則猛增至3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村裕 台北 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