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的特斯拉電池業務預計首次盈利
2021/02/03
松下2月2日發佈消息稱,預計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全年合併凈利潤(國際會計準則)同比減少34%,降至1500億日元。利潤降幅與此前預期(減少56%,降至1000億日元)相比有所縮小。合併凈利潤大幅高於截至2月1日的市場預期平均(Quick Consensus)的1181億日元。松下向美國特斯拉供應車載電池的業務將首次實現全年盈利,同時家電業務的強勁也做出貢獻。
![]() |
松下2020年4~12月的合併營業利潤為2268億日元,同比減少6%。包括特斯拉業務在內的4~12月的汽車零部件業務的營業損益為虧損74億日元(上年同期虧損292億日元),虧損幅度縮小。作為客戶的汽車廠商等的生産恢復,再加上面向特斯拉的電池材料的調整等,松下的盈利有所改善。在財報發佈會上,松下首席財務官(CFO)梅田博和表示,「呈現可以預計特斯拉業務全年盈利的狀況」。
特斯拉業務的核心是交付在美國電池工廠「Gigafactory1」生産的電池。面向特斯拉主力車型「Model 3」等的電池起到拉動作用。除了供貨增加帶來的材料成本下降之外,成品率改善也作出貢獻。不過,即使2020財年實現盈利,也將繼續處於需要注意品質穩定化等的局面。此外,業務面臨的環境也在發生改變。
特斯拉有著到2022年自主生産100吉瓦時電池的構想,可供應給140萬輛純電動汽車。瑞穗銀行法人推進部的主任研究員湯進表示,特斯拉力爭向其他汽車廠商供貨,成為純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的平臺提供商。如果特斯成功實現電池自産化,松下面臨的降價壓力將會加強。
![]() |
松下標誌 |
此外,松下與中韓企業的競爭也將擴大。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計劃在德國和印度尼西亞新建工廠。南韓LG化學也把電池定位為增長支柱而投入資金。這兩家企業正為特斯拉的中國工廠供應電池。
日本Techno Systems Research的統計顯示,2020年松下車載電池的世界市場佔有率為18%,排在第3位。松下到2018年為止曾位居首位,但很多觀點認為「今後將是寧德時代和LG化學爭奪首位寶座」(瑞穗銀行的湯進)。
中韓企業的戰略是通過擴大生産規模來降低包括稀有金屬等材料採購在內的成本。而松下則計劃以安全性較強等品質為賣點,與擴大規模的競爭保持距離,但道路艱難。
![]() |
車載電池面臨的環境令人聯想起松下2月1日宣佈停止生産的光伏電池業務。光伏電池業務的起點是2011年收為全資子公司的原三洋電機。曾以世界最高水準的發電效率為招牌,使全球份額達到前列。不過,後來中國企業提高産能,掀起價格競爭。松下「認為回收難度大」而減少了投資。
松下今後將把重心轉向結合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系統和蓄電池等提高電力使用效率的服務業務。
業績增長乏力的松下的問題在於「34個業務部當中的大部分都是成熟産業」(松下社長津賀一宏)。需要與服務和軟體結合,構建避免捲入價格競爭的業務模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