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導體論文競爭力落後於中美

2022/03/03


       在半導體相關國際學會上,日本的競爭力明顯下降。在220~28日線上上舉辦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上,被採納的論文中,日本僅佔3.5%,比上年的6.2%進一步減少。尖端研究的落後可能也會影響到産業競爭力。

 

       每年2月舉辦的ISSCC被稱作半導體的奧運會。與6月的「VLSI技術與電路研討會12月的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同屬於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相關國際學會之一。2022年,有651篇論文投稿到ISSCC200篇論文被採納。

 

 

       按國家和地區來看,美國被採納的論文有69篇,保持第一。南韓有41篇,中國大陸及港澳有30篇,台灣有15篇,日本有7篇,僅排在第五。日本在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第二,僅次於美國,而2015年下滑到第三。2016年一度回到第二的位置,但2017年以後一直在第四、第五的位置上徘徊。

 

       主要原因是日本半導體企業因業績低迷而一直在推進整合,産業界發佈的論文減少。2022年,日本企業被採納的論文只有2篇,分別來自佳能和瑞薩電子。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南韓三星電子、美國英特爾及美國IBM等一家企業就有多篇論文被採納。

 

       論文有多個作者時,按第一作者進行統計。按合著論文來看,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及鎧俠(原東芝記憶體)等也有論文被採納,但整體來看,低迷趨勢沒有改變。東京大學教授黑田忠廣指出,「論文數量比例與各國的半導體銷售額份額相似」。

 

       在産業界發佈論文減少的背景下,大學的研究對日本的份額形成了支撐。東京工業大學本村真人教授等的研究團隊根據最新人工智慧(AI)理論「HNN」Hopfield神經網路),減少需要的數據量,開發出了擁有世界最高功率效率的AI半導體。包括本村教授的論文在內,東京工業大學共有3篇論文被採納。

 

       不過,大學的研究也存在課題。本村教授表示,「要是使用最尖端的製造工藝,可以實現更高效率」。隨著電路微細化技術發展,試製半導體的代工成本高漲。與預算寬裕的美國等實力大學相比,日本在可用於研究的基礎設施方面存在不利因素。

 

蘋果的晶片

 

       目前,美國蘋果等大型科技企業紛紛自主開發半導體,相繼設計出針對不同用途的專用晶片。東大教授黑田指出,「在需要革新設計開發技術的背景下,大學的作用越來越大」。要想重振日本半導體的競爭力,就比過去更需要支援引領尖端技術的大學研究。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龍元秀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