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農業興起數位服務新潮流
2016/09/21
![]() |
農田主人通過拖拉機駕駛室內的顯示器確認數據(德國西部羅梅爾斯基興) |
在德國西部的羅梅爾斯基興,有一片100多公頃的農田。農田的主人名叫貝恩德·歐力古斯(Bernd Origs),這裡也是拜耳的數字農業實驗田之一。
「我都是看著這個決定農藥的用量」,歐力古斯通過拖拉機駕駛室內的顯示器來確認土壤等數據,根據拜耳提供的衛星照片、氣象和土壤狀況等來確定農藥的播撒量等。
這片田地中使用了拜耳通過收購獲得的衛星圖像分析、農作物生長診斷技術。拜耳通過收集過去的農藥播撒狀況、地下感測器測量的溫度數據等,按區域提出最佳的農藥使用量和播撒時間。
拜耳旗下農藥子公司拜耳作物科學(Bayer CropScience)數字農業部門負責人梅恩表示,「我們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有效利用一切數據,以少量農藥增加産量,並通過作業的高效化,緩解農業人員短缺問題」。這項試驗主要以歐美為中心,日本北海道也是試驗對象之一。
![]() |
拜耳作物科學的梅恩正在對土壤數據分析結果進行講解 |
全球人口今後將新增30億人,而城市化進程將導致農業用地持續減少。此外,氣候變化也是農業生産的不穩定因素。為了確保農業生産,拜耳作物科學CEO康得(Liam Condon)在2年前將經營方向轉向了數字農業。
拜耳最終希望實現成果報酬型模式,不再收取農藥和種子費用,而是根據玉米或大豆等作物的産量收取部分手續費。
「我們將向農戶提供最準確的資訊,實現包括農藥使用量在內的成本削減和産量提高」,康得表示。雖然提供資訊有可能導致農藥銷量減少,但行業內部認為目前正處於轉捩點。拜耳希望搶在其他企業之前構建「拜耳版農業經濟圈」。
![]() |
孟山都2013年收購了從事氣象數據分析的美國企業Climate Corporation ,分析和提供區域單位內肥料的最佳投入量、害蟲對收成的影響預測等。通過過去的農藥和肥料使用大數據,準確度得以提高。此外,孟山都也在銷售農作物保險,如果收成低於一定水準可給予農戶補償。拜耳將以收購為武器,加速開展數字農業業務。
全球其他大企業也相繼涉足數字農業領域。中國化工集團決定收購的全球最大農藥企業瑞士先正達(Syngenta AG)在2015年收購了一家美國農業軟體公司。此外,德國巴斯夫(BASF)也啟動了新服務,與行動遲緩的日本農藥企業形成了對照。
在種子和農藥領域,由於研發費用暴漲和研發週期長期化,企業負擔增加。而農戶方面也希望推進自動化緩解人手不足、以及抑制農藥濫用。這場大型收購案在農業資材等硬體方面固然引人關注,但或許也將成為農業加速向重視軟體的服務業轉型的一大象徵。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