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因改造作物種植面積10年增至1.5倍

2019/02/18


  全球基因改造作物的種植面積到2019年預計達到2億公頃,在10年裏增至1.5倍,相當於日本國土面積的5倍以上。美國、南美、亞洲等的農戶認為基因改造作物收穫率將提高,正在增加種植。此外,「基因編輯」技術也不斷發展,種植面積有可能進一步加速擴大。不過在歐洲和日本,對安全性的不安之聲也根深蒂固。

 

  農業技術調查機構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全球基因改造作物種植面積在24個國家達到1.898億公頃。

   

      

  歐洲大型農業企業的負責人表示,「沒有明顯的負面因素。最快到2019年將達到2億公頃」,相當於全球耕地的約13%。

      

  截至2017年,基因改造作物的種植面積前3位分別是達到7500萬公頃的美國、5020萬公頃的巴西和2360萬公頃的阿根廷。在亞洲,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也出現增長。從種植的作物來看,大豆、玉米、棉花、油菜4種佔大部分。

  

  開始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農戶不斷增加,是因為他們認為單位面積的收益將提高。據稱,基因改造作物能以較少農藥高效防止蟲害。義大利的批薩聖安娜高等師範學校的研究團隊2018年發佈報告稱,基因改造玉米的收穫率最高提高2成以上。

  

  日本允許種植基因改造作物,但消費者抵觸感強烈,除了玫瑰之外,正式的商業種植並未實施。由基因改造相關企業組建的「生物技術資訊普及會」的統計顯示,日本每年進口基因改造作物約1900萬噸,主要用作家畜飼料和油脂。

     

  歐洲也處於相似狀況,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抵觸感突出。僅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持續少量種植。

    

  支援派認為,自美國1996年開始正式商業種植以來,沒有證據能證明基因改造作物損害健康。另一方面,反對派認為,基因的機制並未完全弄清,要求慎重對待。不過在事實上,全球的食物已進入嚴重依賴基因改造作物的階段。

   


         

  最近越來越受關注的是基因編輯技術。通過去除目標基因的功能等方式,能提高農作物對氣候的耐受性,或去除原本具有的毒性。該技術被認為能比以往更快更準確地改變農作物的特性,受到期待。

  

基因改造大豆

     

  美國2018年宣佈原則上不限制基因編輯,這成為話題。據稱,複雜的審查將取消,初創企業等可以輕易涉足這一領域。基因改造作物的種植有可能進一步普及。不過如果以基因編輯技術引入外來基因,政府似乎仍將像以往那樣進行安全性審查。

    

  歐洲認為,對於基因編輯技術應像以往的基因改造技術一樣審查安全性,採取了慎重應對。在日本方面,厚生勞動省於2019年1月發佈了報告書草案。在通過切除破壞基因時,僅申報即可,或將採取處於美歐中間的監管水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白石透冴 巴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