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莫邦富:活躍在媒體界的旅日華人中,我的好朋友徐靜波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他寫的許多有關中日之間的報道時效性強,還生動活潑,平時我都比較關注和閱讀,並從中學到不少東西。不過,今天我不是來寫表揚稿而是來挑刺的。
春節期間,大批中國遊客來日本旅遊,爭相購買的商品中有成為巨大話題的電鍋。徐靜波也抓住這個火熱的話題談起了用日本電鍋燒飯的最大秘訣。
他在鳳凰部落格上寫道:「中國好米大多産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南邊的雲南的高原地區,一個是東北地區。……東北白米的種源,是來自日本。在日本佔據中國東北建立滿洲國期間,日本政府從新瀉和秋田等日本的稻米産區遷移了大批的村民,作為‘開拓團’來到中國東北地區。這些村民帶來了‘越光’和‘秋田小町’等稻米良種在中國東北種植,奠定了中國‘東北白米’的基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中國‘東北白米’其實就是日本的‘越光米’。」
看到這段文字時,當時我就懵住了。因為根據我的了解不應該是這麼回事,為了慎重起見,我仔細查了一下,發現靜波兄給越光米等日本白米和中國東北白米之間的關係玩了一個現在年輕人喜愛的穿越把戲。
我們來看看越光米是什麼時候問世的吧。
1944年日本新潟縣農業試驗場的一位叫高橋浩之的研究人員將當時的「農林22號「和」農林1號「交配之後培育出一支新的雜交水稻品種。但因為當時日本處在戰敗前夕,沒能顧不上繼續培育。
在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日本開始了繼續育種,培育出雜交水稻的第一代。1947年培育和選育雜交水稻第二代。後來將性質開始穩定的第三代的種子(據説只有20粒稻米)交給福井農事改良實驗所(即現在的福井縣農業試驗場,才完成了新水稻品種的培育工作。1956年作為日本水稻品種「農林100號」而登記,並命名為「越光」。當年的主要産地是新瀉縣和東京附近的千葉縣。
至於秋田小町米的開發普及時期那更在其後了。到了1984年,即我離開當年文革時代下鄉的東北已經10年後,秋田小町米才被選為秋田縣的獎勵品種而開始被日本人逐漸認知的。
由此可見, 「中國的東北白米其實就是日本的越光米」的説法把歷史和時間跨度穿越得實在太大而失去了真實性。文藝作品玩玩歷史穿越還可以理解,作為新聞報道,我覺得還是應該嚴謹準確,注重細節。當然,瑕不掩瑜。靜波兄的文章今後我會繼續關注和愛讀的,我想今後他也會把關的更加嚴密一點,不會再讓我輕而易舉地再來給他作補正了吧。
莫邦富 簡歷
上海出生。曾下鄉黑龍江生産建設兵團。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後,曾在該校任教。1985年留學日本,在日本讀完碩士、博士課程。現在是旅居日本的華人作家、評論家。
著有《新華僑》、《蛇頭》、《解讀中國全省事典》、《獲得世界市場第一的顧客戰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