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業「大勢未去」
2019/09/18
一段時間來,在中國的媒體或網路上充斥著「日本製造走下神壇」、「光環褪色」等主張日本製造業衰退的論調。的確,從作為高品質和耐用性代名詞的日本家電到佔據全球半壁江山的日之丸半導體、再到曾號稱「液晶王國」、掌握全球一半以上份額的液晶面板等等,這些日本製造曾經的「金字招牌」在今天看來確實已經逐漸褪色甚至徹底沒落。再加上最近不斷曝出的醜聞,曾經以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而享譽世界的日本製造確實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是,這真的如中國媒體等形容的那樣,日本製造大勢已去嗎?最近日韓間的交鋒似乎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日經中文網綜合《日本經濟新聞》以往的報道等略作分析。
![]() |
日本電器店門外曾經的東芝電腦廣告(2012年10月,reuters) |
7月上旬,由於圍繞慰安婦與前勞工等歷史問題的對立升級,日本政府以安保方面的理由,對三種涉及半導體及螢幕製造的材料加強了對南韓的出口管制。8月,又進一步將南韓移出了在出口手續方面享受優惠政策的「白名單國家」。這幾招似乎正中要害,給作為南韓核心産業之一的半導體産業製造了不小的麻煩。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呢?
南韓80%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和材料依賴日本
眾所週知,半導體晶片如今已成為智慧手機、電腦等眾多電子設備和高科技産品所不可欠缺的重要部件。南韓在被稱為DRAM的半導體記憶體領域佔據全球7成份額,也擁有像三星、SK海力士等全球代表性的半導體廠商。一方面,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出貨量中所佔比重雖然不到1成,但在工藝要求較高的半導體的製造設備和材料領域則佔據全球一半份額。尤其是用於製造高性能半導體、利潤率高的尖端材料方面的份額被認為超過80%(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數據)。
此次,日本加強對韓出口管制的是光刻膠(Resist)、蝕刻氣體(氟化氫)、氟化聚酰亞胺的3種材料。而包括這3種材料在內,南韓目前80%的半導體材料及設備依賴從日本進口。可以想像,日本的出口管制對南韓賴以生存的半導體産業的衝擊程度之大。
![]() |
南韓SK海力士生産的記憶體條(reuters,資料) |
南韓政府目前提出投入資金推動相關材料和設備的自主研發,南韓企業也在積極尋找替代渠道等,試圖儘快「擺脫對日依賴」。不過這被認為存在一定的難度。原因之一在於化學材料本身的特性。不同於家電和智慧手機,材料無法拆解,因此很難分析出製造技術,工藝等也難以模倣。
就拿光刻膠來説,由於需要準確轉印線寬不到10奈米(比頭髮絲的萬分之一還細)的圖案,因此對材料的感光度等方面要求極高。還有氟化氫,據稱在用於蝕刻樹脂時,只需將氟化氫的雜質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但製造高性能半導體則要求達到萬億分之一以下的水準。氟化氫的毒性和腐蝕性也很強,要求相關設備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 |
專家表示,日本企業從1970年代起就開展半導體生産,很多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自主技術。雖然中國大陸和台灣企業也生産氟化氫,但大陸相關企業本身也承認「要趕上日本品質還需要相當長時間。(中國企業在目前水準下)還無法完全替代(日本産品)。」
日本製造業的「看家本領」
從日韓間的此次事態不難看出,雖然在家電、智慧手機、半導體等最終産品,也可以被稱之為「下游産品」領域,日本製造企業或者説品牌的確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産品製造過程中對提高生産效率或産品性能等起到關鍵作用,甚至不可或缺的化工及電子材料、零部件、精密設備及儀器等「上游産品」領域,日本企業仍維持著強勁的實力,部分産品和技術領先全球、佔有率也位居前列。那麼,除了上面提到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外,日本企業手裏還有哪些「看家法寶」呢?
《日本經濟新聞》每年會匯總一份「全球主要商品與服務市佔率調查」。最新的2018年的調查中,日本企業在全部74個對象品類的11個品類上位居市佔率首位(美國在25個品類居首,中國10個品類)。這些品類中有像數位相機、複合機、摩托車等日本製造業的傳統強項,但更值得關注的是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感測器、偏光板、手機用鋰電池、鋰電池絕緣材料、中小型液晶面板、微控制器及微處理器等領域。
手機裏的日本製造
比如CMOS圖像感測器。這是將光信號變為電信號的一類半導體,作為數位相機和智慧手機鏡頭成像的零部件不可或缺。在這一領域,索尼掌握著全球超過一半的市佔率。雖然如今數位相機和智慧手機市場整體呈現萎縮,但由於給手機配備多個感測器的「多攝像頭」趨勢擴大,圖像感測器市場持續增長。索尼雖然在音樂以及遊戲等娛樂産品領域更為知名,但以圖像感測器為中心的半導體業務卻是其最賺錢的業務之一。索尼還在加大投入,力爭2020年代在車載圖像感測器領域也成為世界第一。
![]() |
索尼的圖像感測器(資料) |
包括CMOS圖像感測器、手機用鋰電池、偏光板、中小型液晶面板等,觀察這些日本佔據份額首位的産品可以發現,其實很多都是用於智慧手機的零部件。在智慧手機及領域,華為、小米等中國廠商迅速崛起,份額已經直逼領先的三星電子和蘋果。不過,從製造設備和零部件等來説,「手機裏的日本製造」則顯示出舉足輕重的存在感。
除了索尼外,村田製作所、TDK等日本知名電子零部件企業向智慧手機廠商廣泛供應通信、觸控螢幕和攝像頭等關鍵零部件。日本一家調查公司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東京)拆解了華為的P30 Pro和蘋果iPhone XS Max,結果發現兩種機型採用的日本零部件(按金額計算)分別達到佔23%和13.5%。另外,在智慧手機的外殼等金屬切割及加工工具機和設備方面,日本的發那科和兄弟工業等企業也廣泛涉足。據稱每當手機升級換代之際,中國的代工企業都會以數千台規模採購此類工具機或設備。
飛機裏的日本製造
飛機裏的日本製造同樣也可圈可點。飛機零部件多採用特殊材料,需要具備極高的安全性。日本的飛機相關企業具備自主的品質管理和生産技術,在亞洲佔據領先地位。其中尤其受到關注的是碳纖維材料。碳纖維的重量僅為鐵的1/4,強度則是鐵的10倍以上。
![]() |
波音787的組裝工廠(資料) |
東麗、帝人和三菱化學3家日企掌握著該領域6成的全球市佔率。比如,東麗的碳纖維材料就被使用於波音主力中型客機「B787」的主翼和機身,為該機實現輕量化、提升燃效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限於材料,包括機身、起落架等,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日本的飛機製造商被認為承擔了波音主力中型客機「B787」機體35%的主要結構部件。在新一代飛機的開發領域,波音等也有意與日本企業合作。
工業機器人的核心技術
如今在製造業一線日益受到關注的是工業機器人。這在中國的産業振興政策「中國製造2025」中也被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在世界工業機器人領域,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瑞士ABB和中國美的集團收購的德國庫卡被認為是全球4強。
![]() |
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之一的精密減速器(資料) |
雖然中國本土廠商正不斷提升技術實力,但全球4強被認為佔據了中國市場約7成份額。中國廠商目前欠缺的是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和經驗。比如核心零部件之一的精密減速器。它是能把馬達的旋轉變為扭力的裝置,主要嵌入機械臂的關節等部位,能影響機器人的作業精度、速度和耐久力等。日本企業哈默納科在這一領域長期保持著領先地位。據該公司推算,面向中國工業機器人廠商的約4成産品由其提供。
在太空探索中發揮實力
日本的精密製造和材料技術還在太空探索領域得以充分發揮。最近受到關注的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在小行星上採集地下樣本的日本的探測器「隼鳥2號」。該探測器被認為集結了日本眾多企業的最尖端技術。比如,為探測器自動降落提供數據等保障的是NEC的感測器技術,在小行星的地下採集樣本的設備來自住友重機械工業,未來準備將樣本送回地球的耐熱密封艙則由IHI的子公司開發。日本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的這一超越美國的成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日本製造。
![]() |
「不起眼」卻至關重要的made in japan
當然,日本製造業的「看家本領」還遠不止這些。在很多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領域也遍佈著日本製造的身影。
之前也曾在中國得到廣泛介紹的是日本「永不鬆動的螺絲」。該螺絲由日本東大阪市的Hard lock工業開發和生産。螺絲是被廣泛應用的工業零部件之一,但普通的螺絲和螺帽在持續的振動等狀況下容易鬆動,而Hard lock工業通過獨自的技術進行改良,開發出了即使在長期振動的環境下也不會鬆動的螺絲。除了日本的新幹線車輛外,這款螺絲還廣泛使用於東京晴空塔、瀨戶大橋以及台灣和英國等海外的高速鐵路車輛等項目中。
![]() |
Hard lock工業開發的「永不鬆動的螺絲」(資料) |
還有我們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館或水族館看到的巨大水槽。由於巨大的水壓,越大的水槽對用於展示的「水族牆」的技術要求也越高。在這一領域掌握著全球7成份額的是日本香川縣三木町的尼普拉公司(NIPPURA)。該公司的「水族牆」使用的是名為壓克力的樹脂材料,很多厚度超過60cm。據其官網介紹,除了日本國內知名的沖繩美之海水族館外,中國上海新開業的海昌海洋公園等世界各地的大型水族館展示墻都由該公司設計製作,在牆面的「巨大程度」上還不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 |
尼普拉公司設計和施工的沖繩美之海水族館巨大水槽(資料) |
再比如,在作為「光電變換技術」的核心部件「光電倍增管」領域掌握9成市佔率、在半導體和醫療等領域備受關注的日本浜松光子學、在用於硬碟(HDD)等的精密小型馬達方面佔全球8成份額的日本電産、在軸承方面合計擁有全球近4成份額的日本精工(NSK)、NTN和捷太格特(JTEKT),還有像生産可以應用於小型人工衛星等的「精密陀螺」的小型企業由紀精密公司,依託長期傳承的「工匠精神」成長起來的這些日本企業,有的甚至只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小微企業,卻控制著部分産業鏈中的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等「命脈」。
日本製造業面臨危機?
不過,隨著IT的發展和AI時代的到來,日本的製造業也的確面臨著諸多挑戰,乃至危機。日本處於領先地位的數位相機、影印機(複合機)、印表機等很多領域已逐漸走向夕陽産業。索尼掌握過半份額的CMOS圖像感測器、産業機器人、液晶面板等電子零部件領域,似乎都已形成中韓企業步步緊逼的態勢。哪怕是日本企業在256個領域擁有全球6成以上份額、屬於日本製造業絕對「王牌」的材料和零部件也被認為不可能永遠「穩坐泰山」。
![]() |
豐田的燃料電池車生産線(reuters) |
當然,日本製造企業不可能坐以待斃。正如日本最大汽車廠商豐田提出要從單純的汽車製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轉變,日立製作所討論出售核心業務「日立化成」,實現跳出製造業框架,成為數位經濟領域主角等日本製造業巨頭近期的動作所反映的一樣,隨著汽車與IT等産業界限的日趨模糊,AI、物聯網、5G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日本製造企業也在轉變原有思路或者模式,摸索新的出路和增長點。
「扔掉面子,抓住果子」,也正如曾有專家給日本企業開出的藥方一樣,目前對於日本製造業來説,更重要的是看準時代和産業發展的方向,在中美等未涉及的看似「不起眼」的領域充分磨礪和發揮自身優勢。不必全面開花,但求一枝獨秀——這或許能給日本製造業在未來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可能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