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 20xx 水曜日

  • 0708

  • 搜索
Home > 中國 > 企業 > 中國工業機器人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中國工業機器人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2019/07/31

PRINT

     在中國的製造一線,由於勞動力短缺和人工費上升,自動化和IT(資訊化技術)化已開始擴大。中國政府在高科技産業培育政策“中國製造2025”中,鼓勵企業在工廠引進機器人,推進産業升級,同時積極提高機器人的國産比率。在中國,目前機床等的需求下滑,但從長期來看,市場有望擴大。不過,核心零部件依賴日本製造等,國産化的推進還面臨很大障礙。

 

     在借助工資低且豐富的勞動力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近年來勞動力短缺和人工費上漲加劇,産業升級成為緊迫的課題。政府在“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的目標是普及採用機器人和IT的智慧製造,同時將工業機器人的國內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3成以上提高至2025年的7成。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顯示,中國2013年超越日本,成為居世界第1位的工業機器人市場,現在的市場規模佔到世界的3成以上。尤其是在汽車和電子産品等高附加值産品的工廠不斷普及。

 

      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經濟低迷,出現了推遲投資的趨勢,但中國每1萬名工人擁有的機器人臺數是日本的3分之1,從長期來看,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大。

 

      “每人平均生産效率在5年裏達到2.6倍”,製造路由器等通信設備的上海康橋科技的首席執行官(CEO)黃鋼這樣表示。2011年啟動工廠的自動化。在外形猶如人類的胳膊、能完成複雜動作的手臂型機器人排成排、長80米左右的完全無人化的生産線上,安裝了大量感測器和攝像頭。為了産品順利傳送,引進了自動控制系統,形成了能應對勞動力短缺的體制。

  

      工業用品的中國調查公司睿工業(MIR)的統計顯示,2018年的智慧製造投資規模比上年增加46%,達到696億元。接受補貼的項目與上年同為100件,但即使沒有政府支援,推進智慧製造的案例超過達到上年2倍的1000件。

  

       關於在製造一線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和機床的生産商,日本和歐洲的企業的存在感突出。睿工業統計顯示,在中國市場,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瑞士ABB等外資(不含中國企業旗下的德國庫卡)佔到份額的6成以上。

  

        在中國當地,僅對國外零部件進行組裝的企業很多,但當局不斷推出扶持政策,在最近10多年時間裏,扶植出了一批新興企業。代表性案例是以中國科學院為母體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出了人在附近分擔工作的安全性高的協動機器人。熟悉工業機器人技術的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的小菅一弘教授認為,“性能媲美日歐企業”。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非常具有可參考性
 
19
具有一般參考性
 
2
不具有參考價值
 
2
投票總數: 23

日經中文網公眾平臺上線!
請掃描二維碼,馬上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併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併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