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退出防衛産業的日本中小企業增加

2020/12/21


  日本政府將從2021年度開始為參與防衛裝備生産的企業提供支援,幫助其繼續開展相關業務。採取這項舉措的原因是,受經營環境惡化的影響,考慮退出防衛業務的日本企業越來越多。隨著防衛技術的不斷進步,日本購買美國産品的情況增加,日本國內的防衛産業遭遇逆風。如果更多企業退出防衛業務,日本有可能會無法維持「保家衛國的技術」。

   

  日本自主開發的防衛裝備

   

  9月23日,航行在硫磺島東北方向670公里海面上的巴拿馬籍貨船出現了急診病人。收到請求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從岩國基地緊急派出了救援水上飛機「US2」。從空中直接降落在貨船附近的海面上,順利開展了救助患者的工作。

  

救援水上飛機「US2」(圖片由統合幕僚監部提供)

   

  US2是日本獨立開發的防衛裝備,兼具飛機和船舶兩種功能。巡航速度為480公里/小時,迅速飛往遼闊海域挽救了患者生命。如果使用船舶或直升機,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抵達。自1976年配備其前身「US1」以來,出動次數超過了1000次。

    

  四面環海的日本獨有的國産水上飛機由新明和工業公司生産。該公司與約1500家零件製造等合作,把諸多技術融合在一起。

   

  要把産品交付給日本防衛省使用,需要嚴格保密和遵守相關規定,費時費力。防衛裝備不能像民用産品那樣持續接到大量訂單,維持生産線是擠壓收益的主要原因。

    

  有的企業受新冠疫情影響,整體業績出現惡化。新明和工業公司飛機業務部長田中剋夫表現出了危機感,稱「有好幾家公司都説要從防衛産業撤退」。

      

  最近兩年,小松中止了面向陸上自衛隊車輛的部分開發工作。生産火藥等的大賽璐(Daicel)也決定退出防衛産業。

    

  日本防衛省已開始採取對策。防衛裝備廳目前正在調查為防衛裝備提供零件等的外包企業,發現多家企業都在考慮退出防衛産業。如果擁有特殊技術的企業消失,日本國産裝備的生産將會陷入停滯,可能還會對裝備的修理産生影響。

        

  日本政府根據調查結果,將從2021年度開始支援企業繼續開展防衛業務。委託諮詢公司為這些外包企業提供經營諮詢服務,幫助企業辦理享受稅制優惠的手續和領取補貼的手續。如果企業打算退出防衛産業,將向其介紹擁有同樣技術基礎的企業,方便其轉讓業務。

    


              

  日本沒有國營軍工廠。自衛隊使用的裝備只能進口或者由國內的民營企業生産。如果依賴進口的話,會受制於來源國的出口戰略,有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買到需要的裝備。維持防衛産業一直是日本安全保障戰略上的重要課題。

    

  産業結構畸形

    

  日本的防衛産業存在一個結構性課題,那就是缺少可形成核心力量的「專業防衛企業」。

      

  在涉足防衛産業的日本企業中,稱得上最大的是三菱重工。該公司還負責開發日本的下一代戰鬥機。即使是三菱重工,防衛相關業務也僅佔到整體營業收入的1成。  

    

日本航空自衛隊引進的美國F-35戰鬥機

       

  觀察64家防衛相關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對防衛業務的依存度,發現大型企業總體上依存度較低。美國洛克希德·馬丁的營業收入9成來自防衛業務,日本沒有這樣的「專業企業」。日本的大型企業即使沒有防衛業務,也能通過其他業務彌補收益。

   

  而日本的中小企業中,有些企業對防衛業務的依存度比較高。這些企業將繼承必要的技術。越是經營基礎脆弱的下游承包企業、越依賴防衛業務這一扭曲的産業結構浮出水面。

    

  此外,還存在來自美國的防衛裝備進口增加這一課題。利用美國向友好國家低價銷售武器的「FMS(對外有償軍事援助)」機制,日本一直採購F-35戰鬥機和魚鷹運輸機等。在日本的整體防衛裝備採購之中,進口産品的佔比從2010年度的8%增加至2020年度的20%左右。    

    

  探測能力等技術水準越是先進,越不得不增加購買擁有最尖端技術的美國産品。如果日本增加進口,在國內的採購將隨之減少,直接打擊對防衛業務依存度高的中小企業。

    

  即使中小企業通過業務維持政策得到保護,該如何利用相關技術呢?日本政府越來越需要從大局進行整體思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甲原潤之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