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造船業訂單激增但缺人,或利多中國

2022/05/06


      南韓的造船行業正在為勞動力短缺而傷腦筋。由於烏克蘭危機的餘波等,南韓造船業的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訂單激增,另一方面,在蕭條期將人員減半的做法出現惡果,負責建造的技術人員短缺。為了讓外籍勞動力加以彌補,南韓政府將通過放寬工作簽證條件等措施加快提供支援,但如果建造持續停滯,有可能讓作為競爭對手的中國企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機會。

  

  

      「儘管造船業的訂單量增加,但人才外流和招不到人的問題嚴重」,南韓法務部4月19日宣佈,修訂向具備特定技能的人才發放的「特定活動簽證」的指導方針,即日起施行。放寬造船必需的焊工和塗裝工的人數限制,將上限提高至此前約5倍的4400人。

 

      在南韓的造船業,來自越南、泰國和菲律賓等東南亞的工人很多。南韓政府將在疫情限制被放寬的時機敞開門戶,以確保勞動力。

 

  

      政府以特定行業為對象,放寬數千人規模的簽證條件實屬罕見。南韓擁有世界第二大造船企業現代重工業集團、第三大的三星重工業和第四大的大宇造船海洋這3家世界巨頭。採取此次措施,是因為造船行業強烈要求。造船大型企業某高管表示,「無法以現在的人員體制應對訂單增加。希望簽證放寬措施有助於緩解勞動力短缺」。


 

      在目前勞動力短缺表面化的背後,是2021年以來的訂單量迅速增加。英國調查公司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的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船舶訂購量增至2020年的2倍。南韓産業通商資源部的統計顯示,國內企業當年的船舶訂單額達到439億美元,創出8年來最高水準。相比2020年增至2.3倍,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也增長93%。

 

      進入2022年後仍維持強勁勢頭。尤其是南韓企業掌握約9成份額的LNG運輸船,僅1~3月就獲得37艘的訂單,相當於2021年訂單的一半。據稱各家造船廠船塢已經排到2024年建造的船隻。

 

      股價也呈現上漲態勢。現代重工業股價比2021年底上漲51%,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也在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後股市整體下跌的背景下逆勢走高,市場充滿期待。

 

      LNG船的訂單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烏克蘭危機帶來的。歐洲天然氣的4成依賴俄羅斯。在2021年下半年烏克蘭局勢緊張之際,歐洲各國開始尋求減少來自俄羅斯經由管線的進口,而是從中東和東南亞通過海上進口。押注這種趨勢的海運公司增加了LNG運輸船的訂單。

 

      但人才確保沒跟上訂單增長的速度。從造船的工序來看,船內設備安裝等難以實現自動化的工序也很多,必須要確保一定數量的勞動力。

 

      各大型企業在造船蕭條期的2010年代中期進行了大規模裁員。業界團體的統計顯示,2014年達到約20萬人的勞動力到2021年減為約9萬人,7年時間減少了54%。

 

      此外,在南韓,以半導體、網際網路和遊戲等高收益的高科技産業為中心,工資正在提高,造船相對來説被視為不受歡迎的行業。此外,造船廠也集中於遠離首都首爾的東南部,難以吸引南韓年輕人。

 

      各家船企受蕭條期的虧損訂單和交貨期延遲等影響,受到低收益困擾。再加上鋼板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2021年三大造船巨頭聯袂出現營業虧損。由於業績低迷,船企的投資能力受限,生産設備也不斷老化。訂單增加要體現到業績上,預計需要較長時間。

 

      目前,南韓造船行業因訂單增加而沸騰,此前一直承受著中國企業的攻勢。在中日韓分享大部分全球份額的造船業,南韓在2000年代超過日本,躍居首位。但進入2010年代後,中國企業抓住了旺盛的國內需求,還在國外發動低價攻勢,實現崛起。在此期間,南韓企業被中國船舶集團(CSSC)迅速超越,讓出了首位寶座。

 

      中國船舶集團等中國企業在乾散貨船和貨櫃船領域積累了建造技術,還將爭取考驗技術實力的LNG船訂單。卡達國營能源公司計劃購買逾100艘LNG船,南韓3家船企和中國船舶集團出現在投標公司名單中。

 

      今後,南韓企業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撲中國企業成為焦點。首先克服人才難題、構建能穩步應付訂單增加的體制將成為前提條件。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細川幸太郎 首爾、川崎NATU美 東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