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載人登月計劃與50年前有何不同?

2018/01/09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至今已經過去約50年。近日,將人類再次送上月球的計劃已經啟動。美國總統川普12月11日簽署文件,命令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開展載人探月工程。一方面,中國等也積極探測月球,日本則打算參加美國的載人探測計劃。

  

  把月球打造成前往火星的轉運中心 

  

  在阿波羅計劃中,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太空人阿姆斯壯成為首名在月球上留下足跡的人類。之後,除了因事故返航的「阿波羅13號」之外,截至1972年的「阿波羅17號」,共有6次成功著陸,將12名太空人送上月球。截至目前,人類只有在那個時候抵達過其他星球。

     

插在月球表面的美國國旗和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奧爾德林(NASA)

    

  阿波羅計劃的目的在於把人類送上月球。但此次美國將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將之作為火星探測等前往更遙遠星球的跳板。美國在歐巴馬時代就提出了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設想,作為火星探測的前一階段,此次增加了載人探月的內容。川普也解釋稱,「不僅要在月球插上國旗,還將為探測火星打好基礎」。

 

  NASA正推進2030年代中期將人類送上火星的計劃。作為探測火星的跳板,美國正致力於在繞月軌道建設「深空門戶(Deep Space Gateway)」 太空站,已確認與俄羅斯展開合作。在這一潮流下,美國希望將讓太空人重返月球並建設有人基地。與深空門戶一起,將月球基地作為前往火星的跳板。

   

川普簽署文件命令NASA將太空人送上月球(NASA/Aubrey Gemignani)

    

  如果從地球直接前往火星,出發時必須攜帶大量燃料,進行發射需要大量的費用和勞力。但如果把所需燃料和設備運到月球基地或宇宙太空站,從那裏出發前往火星等處就能節省燃料。

 

  如果能建成月球基地,還將有助於開發沉睡在月球上的資源。此前的探測發現,月球上存在水和鋁等資源。可以期待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用作火箭燃料。此外,日本的「月亮女神」探測器發現月球存在巨大地下空洞,美國也對此非常關注,希望查明建立月球基地時能否利用這些空洞。

 

  中國「嫦娥」成功奔月

   

  不只有美國對月球探測感興趣。2013年,中國「嫦娥3號」無人探測器在月球上著陸,成為美蘇之後第3個成功的國家。儘管原定2017年11月的發射被推遲,但中國已使「嫦娥5號」無人探測器登陸月球。此外,還在推進把月球樣品帶回地球的計劃。雖然並未公佈具體時間表,但毫無疑問中國已將載人登月提上日程,正在推進探測計劃。

    


    

  一方面,沒有自主載人火箭的日本2017年12月修改了《宇宙基本計劃》的路線圖,決定參與美國的探測計劃等,力爭實現載人探月球和載人火星探測。

   

  川普對於應對氣候變暖態度消極,對科學領域也缺乏關注。但從總統選舉期間開始,其對於太空開發就作出積極發言。尤其是推進載人探測的姿態十分強烈,可以説此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的方針也符合這一趨勢。此外,阿波羅計劃對於美國國民來説是往日巨大的榮耀,而對於支持率低迷的川普來説,這將是贏回支援的舉措之一。

  

NASA正推進開發的「SLS」大型火箭(NASA)

    

  美國為展開火星探測等,正在開發「SLS」 大型火箭和「獵戶座(Orion)」宇宙飛船等。此外,民營企業SpaceX也宣佈,正開發「BFR」大型火箭,力爭實現載人探測火星。這種火箭比用於發射阿波羅宇宙飛船的「土星5型」火箭還大。將人類送上月球的計劃應當會用到這些技術。

 

  一方面,推進阿波羅計劃時美蘇正處於激烈的太空爭霸時代。美國總統甘迺迪曾宣佈,「1960年代讓人類到達月球」,美國賭上國家威信投入了資金。此次,登陸月球的具體日程仍未確定,還存在如何籌措預算等課題。要讓人類再次登上月球,或許與技術相比,資金問題更加突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科學技術部高級編輯 小玉祥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