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生醫療領域研究有「伏兵」

2020/04/10


  在再生醫療領域,圍繞智慧財産權的攻防日益激烈。在研究開發方面,美國曾長期維持一強格局,但2015年中國在專利申請件數上實現反超。2017年中國方面申請的專利達到美國方面的2倍。另一方面,日本的停滯態勢也浮出水面。中國借助「周邊專利」加快實用化,美國則控制「核心專利」,兩國的差異也越發明顯。

   

  如果從專利數量來看,再生醫療的中心地域並非美國,而是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和運營智慧財産權資料庫的日本Astamuse聯合調查了再生醫療相關專利的申請件數。從2017年的申請件數來看,美國為635件,中國為1241件,是美國的2倍多。從2000年至2019年10月的累計申請數來看,中美均為7100件左右,不相上下,但今後中國或將壓倒美國。

   

  從專利的內容來看,中美的差異變得鮮明。

  

瑞士諾華開發出了採用CAR-T細胞療法的藥物「Kymriah」

  

  中國重視的是著眼於實用化的「周邊專利」。

    

  在2015年以後的再生醫療專利累計申請件數方面,躍居首位的是中國企業廣州賽萊拉幹細胞科技。這是一家2009年設立的新興企業,在幹細胞領域是中國的代表性企業。該公司面向醫院等提供幹細胞培養和保存服務,還在推進新藥開發。

             

  在專利申請件數上,中國科學院等國立研究機構也位居前列。中國在生物醫藥品的量産技術和細胞培養方法等方面的周邊專利較多。與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CAR-T細胞」相關的專利突出。製藥企業瑞士諾華(Novartis)通過癌症治療藥「Kymriah」實現了這一療法的實用化。日本國內的研究人員表示,日美歐的開發取得進展,但在「臨床試驗的數量上中國具有壓倒性。正以美國的10倍速度推進研究」。

     


         

  中國希望構建能在本國打造尖端醫藥品和醫療器械的體制。

  

  美國再生元製藥的專利品質高

   

  另一方面,美國企業則更重視「核心專利」。對專利的影響力和發展潛力等「品質」加以分析可知,在2000年以後專利品質前十的組織中,基地位於美國的企業和研究機構佔到7個。

   

   

  首位是美國再生元製藥(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該公司擁有視網膜病變治療藥等高品質生物醫藥品的專利,同時用於高效生産的自主研發系統也是強項。美國強生(Johnson & Johnson)的2家子公司也位居前列。居第10位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了高效改變基因的「基因編輯」。

       

  美國企業在涉及再生醫療核心的專利上有優勢,例如基礎研究和原理等。不過,要利用iPS細胞等培育出視網膜、神經和肝臟等,要經過各種工序。如果中國企業控制大量培養等涉及製造工序的周邊專利,即使是擁有核心專利的美國企業,實用化也將變得困難。

   

  富士底片排在第8位

     

  通過本次調查,日本的停滯態勢也浮出水面。受到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的所長山中伸彌的拉動,日本給外界帶來了技術很先進的印象,但在專利的申請件數上,2013年以後日本落後於南韓。

   

  京都大學在2015年以後的申請數和專利品質排名上均排在第4位。此外,採取積極收購戰略的富士底片控股也在核心專利上具有存在感。另一方面,在周邊專利方面,日本企業的行動明顯遲緩。

           

  在生物醫藥品領域,形成了海外企業控制重要的生産技術專利,日本企業就算能進行研究也無法生産的局面。在再生醫療領域,如果日本在實用化方面行動遲緩,有可能重蹈覆轍。與此同時,日本科學技術預算的分配也成為焦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