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I專利申請超美國,品質未進前十
2020/02/28
人工智慧(AI)對於普通民眾來説,其實並不是什麼特殊的存在。已經廣泛應用於智慧手機和網購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各個領域。當前的研究方向是提高精度,把AI的應用擴展到新的領域。全世界的企業和研究機構都在投入資金和人力,希望在自動駕駛、醫療、物流、教育等新領域領先。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和運營智慧財産權資料庫的日本Astamuse對於AI相關專利進行了分析。截至2019年10月,全世界申請的專利數量累計達7.2萬件。中美兩國分別佔到3成多,隨後是日本,佔到1成多。
![]() |
從各年度的全年數據來看,2017年中國約5500件,超過了美國的約4300件。此前,擁有IBM和「GAFA(谷歌、蘋果、Facebook、亞馬遜)」的美國長期領跑,終於在2017年被中國超越。
幫助中國崛起的是被稱為「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的IT大企業。在2015年以後的申請數量方面,百度僅次於IBM排名第2。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也進入前10。中國政府把重點課題交給企業,例如百度負責自動駕駛、阿里巴巴負責智慧城市、騰訊負責醫療等,分別在各自的領域打造AI技術。
![]() |
中國的BAT(資料圖) |
「刷臉支付」2019年開始在中國普及。阿里巴巴等研發的面部識別AI具有很高準確度,可以識別人員並進行結算。面部識別技術還搭載到城市裏的探頭上,此外也銷往其他國家。收集大量數據,支援AI技術的研發。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