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手市場紅火帶來「意外煩惱」

2018/08/22


  二手商品交易在日本經濟中的存在感不斷提升。隨著人們能夠越來越輕易進行網上購物,日本二手商品市場的規模也達到了2萬億日元。儘管有意見擔憂二手商品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會對新産品的生産造成不良影響,但在消費者購買慾望的支援下,二手商品交易的周邊産業也出現了興起的苗頭。

   

二手商品交易APP「Mercari」上的衣服

  

  「這種東西也能賣掉?」一位家住東京的女性公司職員(35歲)吃驚地説。她在個人閒置物品交易網站上發佈了一件僅穿過一次的連衣裙,竟然很快就找到了買家。這名女性表示,最近不僅限於賣自己的閒置物品,買衣物、兒童用品等日常用品也開始上這家網站了。

   

  在日本,使用電腦、手機的個人交易服務正在急速擴大。除了日本樂天、雅虎等電商網站外,2013年7月二手商品交易平臺Mercari也開始了此項業務。由於使用Mercari的APP只要用手機簡單拍照並上傳就能發佈商品,據説僅僅一個月用戶數就達到了1000萬人。

    

  市場規模達到2.1萬億日元

   

  從前,日本人買賣二手商品主要依靠二手服裝店、二手書店等實體店。現在,交易的舞臺轉移到智慧手機上,使得人們買賣商品越來越容易。根據日本消費者廳2017年度的調查,約7成消費者有購買二手商品的意向,過去3年內通過網上自由市場或網上拍賣會發佈過商品的消費者各佔1成。

 

二手商品交易APP「Mercari」

    

  日本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場規模確實在擴大。根據日本環境省的調查,2015年度的市場規模達到1.1萬億日元。日本經濟産業省的推算顯示,到2017年達到2.1萬億日元。上述數據均不包含二手房及二手車的交易額,可見二手服裝、雜貨等的交易正在增長。

   

  日本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小方尚子分析稱,這一數今後還會持續增長,原因就是每個家庭都會有「閒置品」。

     


                  

  日本經濟産業省的數據顯示,日本家庭中閒置著價值約7.6萬億日元的傢具、奢侈品、服裝、兒童用品等。小方尚子推測稱,「潛在市場是目前的3~4倍」。如果日本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場進一步發展,達到6~8萬億日元的規模,就可以匹敵日本的家電市場,其規模將超越國內生産總值(GDP)的1%。

    

    

  問題是,這個新興市場將給日本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二手市場的擴大就意味著新商品市場的縮小。從效費比的角度來考慮,認為「二手的就夠了」的消費者越多,新商品的消費需求就會越少。例如美國亞馬遜的二手圖書販賣服務已經深入人心。日本總務省的家庭支出調查顯示,日本2017年度書籍及相關産品的消費額與2000年相比減少了25%,跌破4萬日元。

      

  此外,個人間二手交易較多的服裝市場也有縮小的傾向。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的服裝市場規模為9.2萬億日元,連續兩年同比下降。

  

二手商品交易APP「Mercari」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永濱利廣的推算顯示,二手市場的增長會使日本名義GDP下降約0.2個百分點,並且有可能抑制物價的上漲率。

  

  以賣出為前提買新商品

  

  一方面,也不全是消極影響。隨著日本二手商品流通途徑不斷充實,對現有的零售業也有可能帶來正面影響。

     


        

  東京一家酒店裏的婚禮策劃師表示,「懷著可以賣出去的想法而購買婚紗的新娘在增加」。昂貴的禮服也可以在宴會後上網轉賣,這有時比租賃禮服更划算。

    

  閒置網站的過半數利用者們都是抱著「將來會轉賣」的想法去購買新品的。日本慶應大學準教授、專門研究消費者行動的山本晶指出,「消費品製造商應該把二手市場不斷擴大視為商機」。

        

  如果消費者覺得「反正將來能賣出去」,就算商品貴一點也會想買。對於企業來説,打造轉賣時也不會太跌價的品牌將成為焦點。如果高端商品的銷售增長,那麼物價上升也就有了希望。

        

       

  山本教授還注意到了二手市場對周邊産業的影響。首先是物流配送行業和郵局。Mercari上的累計商品發佈數量已經達到10億件,相比這項服務開始之前,用戶的配送費用增長了14%。 

   

  賣家在轉賣二手商品前會經常去乾洗店和修理店,還必須準備打包材料。根據山本教授的推算,日本二手商品周邊産業的需求最大可以達到一年750億日元。

   

  不斷擴大的「二手經濟」衍生出新的産業關連性。如果能乘上這波浪頭,擴大商機,也許會成為刺激日本經濟的要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