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因溫室氣體零排放目標而面臨變革

2020/10/28


       「溫室氣體2050年零排放目標」將推動日本國內的産業界迎來變革。此前日本企業在混合動力車(HV)等環保技術上領先,但在可再生能源普及等方面落後。如果不以企業、政府和高校的總動員發起挑戰,難以指望在新一代環保技術上東山再起。

 

       「必須盡可能轉向電動化」,在日本首相菅義偉1026日的施政演説之後,一家日本汽車廠商的高管表明了進一步發展環保車的必要性。

 

       日本國內汽車以混合動力車(HV)為核心,在低燃耗車領域取得成功,但在純電動汽車(EV)和燃料電池車(FCV)等不排放廢氣的汽車領域,前景不明朗。

 

       日本企業認為由於續航距離和充電設備等制約,純電動汽車普及有限,一直重視發展混合動力車。另一方面,包括美國特斯拉發動攻勢等,近來純電動汽車市場正在迅速擴大。在日本,特斯拉的品牌形象也很突出。日本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或將增強。日企的純電動汽車要捲土重來可能需要較長時間。

 

       在燃料電池車的開發和銷售方面,日企一直領先,但截至2019年度末,日本國內的累計銷量僅為約3800輛。這一數字明顯低於日本政府作為截至2020年的目標而提出的4萬輛。而在海外,政府和民間攜手加快燃料電池車開發和氫能利用的措施引人關注。隨著加氫站等建設,降低燃料電池車價格的技術創新也刻不容緩。

 

       此外,日本的鋼鐵行業或許也需要加快推進去碳化的措施。

 

 

       從全球各産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鋼鐵接近3成。而在日本國內,僅鋼鐵業的排放量就達到工業領域的47.6%。

 


 

       煉鋼分為高爐法和電爐法,前者利用源自煤炭的焦炭來還原鐵礦石,後者以鐵廢料為原料。日本製鐵和JFE控股等日本3家大型企業採用高爐法,煉鐵過程中産生大量二氧化碳。

 

鋼鐵廠的生産線(資料)

 

       全球的鋼鐵業正在推進發展不採用焦炭而以氫還原鐵礦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術。這方面領先的是歐洲企業。

 

       德國大型鋼鐵和機械企業蒂森克虜伯集團8月宣佈計劃稱,開始建設氫還原方式的鋼鐵生産工廠(年産40萬噸規模),到2025年完成大部分建設。歐洲安賽樂米塔爾則提出目標稱,將結合氫還原煉鐵法的實用化和二氧化碳回收技術等,到2050年在全球工廠使二氧化碳排放實質上減為零。

 

       而在日本,日本製鐵和JFE鋼鐵等大型企業和新能源産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正共同推進實證研究。不過,日本製鐵社長橋本英二表示,「只要仍未實現低價氫能的大量供給,就無法進行氫還原煉鐵」。日本在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落後。

 

       現階段日本國內鋼鐵行業將零排放目標實現時期定為2100年,要提前50年實現,必須轉向氫能。或許需要指明日本政府和民間如何攜手利用氫能的道路。

 

       日本最大經濟團體「經團連」的會長中西宏明在26日菅義偉發表施政演説之後的聲明中表示,「這是極難達成的挑戰」,在高度評價2050年溫室氣體零排放目標的同時,也表示要達成目標,革新性技術的開發和普及不可或缺。

 

       日本需加快轉向可再生能源,但日本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很高,沒有國家的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IT)就難以維繫。在需要技術創新的風力和光伏面板領域,歐洲和中國企業佔據大部分市佔率。如何支援包括新涉足在內、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冒著風險挑戰技術創新的日本國內企業,這似乎也是一大課題。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