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等脫碳資源前3的國家掌握8成份額

2021/11/02


      礦物資源採購的隱憂正日趨加強。純電動汽車(EV)等使用的資源的産地集中度高於石油等傳統資源,以鋰和鈷為例,前3的國家的份額達到約8成。資源國家開始壟斷資源的趨勢也開始出現。如果歐美和日本等無法採購充足的數量,脫碳化的實現有可能遇阻。

  

     礦業巨頭英澳Rio Tinto(力拓)7月宣佈對塞爾維亞展開投資,令世界感到震驚。將投入24億美元開發的並非具有優勢的鐵礦石和銅,而是鋰。這是力拓首次對鋰展開全面投資。力拓首席執行官(CEO)石道成(Jakob Stausholm)強調「全球性的能源轉型帶來良機」。

    

  

     要推進去碳化,需要將汽油車不斷轉變純電動汽車等,將火力發電變為可再生能源等。蓄電池的電極和馬達等離不開礦物。英國調查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預測稱,鋰的需求到2040年將增至2020年的12.5倍,鈷也將增至5.7倍。該公司的Eleni Joannides表示,「能源供應鏈的綠色化將拉動需求增長」。

    

     價格正在上漲。英國阿格斯媒體(Argus Media)統計顯示,以用於電池材料的炭酸鋰為例,成為指標的中國的交易價格截至10月下旬漲至每噸19萬元。與8月初相比漲至逾2倍,刷新了歷史最高價。

    

     背景是産地分佈不均。以鋰為例,澳大利亞、智利和中國前3的國家的生産份額佔到88%,而鈷則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等3個國家佔77%。

   

     傳統型資源經過長期開發而日趨分散,石油和天然氣前3的國家的份額低於5成。但正如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減少導致歐洲價格上漲一樣,供應制約的風險增加。

   

     産地集中度更高的礦物資源更是如此。「資源國家主義」也開始變得突出。

 

     在鈷生産方面掌握約7成份額的剛果似乎已開始討論修改與中國企業簽署的開發合同。作為建設公路和醫院等的交換而給予權益,但據稱建設並未如願取得進展。

    

     智利正在審議有關增稅的法案。在該國拓展業務的大型礦山企業現在支付27%的企業稅和礦業特別稅,實際稅率在40%左右。正在討論開採礦物價值的3%的新稅以及稅率隨著銅國際價格提高的機制,如果實現,實際稅率有可能提高至80%左右。

    


   

     中國也相繼在全球取得權益。9月世界最大車載電池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決定收購加拿大的鋰資源大型企業。

     

     資源型國家的壟斷加上中國的收購攻勢。要與之抗衡,離不開力拓在塞爾維亞投資這樣的産地分散和擴大。歐美也將啟動不依賴海外的對策。

   

  

      歐盟(EU)將探索通過開發區域內埋藏資源和構建回收利用網來降低進口依存度的方法。美國拜登政權將討論基於《貿易擴大法》第232條的進口限制等,推動國內生産的強化。純電動汽車企業特斯拉在內華達州取得了含鋰的礦床。

    

     缺乏資源的日本難以在國內生産方面找到解決對策,能否與歐美合作擴大供應企業將成為關鍵。經過31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圍繞溫室氣體減排的競爭更加激烈。如果在資源採購方面遭遇挫折,有可能落後於世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宗像藍子、朝田賢治、濱美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