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天然氣危機或持續至2030年
2022/11/03
全球的液化天然氣(LNG)短缺將持續至2030年前後,價格高企長期化。持這一觀點的人越來越多。由於投資不足,彌補歐洲天然氣短缺的增産空間很小,同時要建設天然氣液化設備等新運輸網,一般來説需要10年以上時間。天然氣短缺的長期化讓歐洲等地區面臨經濟減速的風險。
![]() |
「我們有可能持久地損害競爭力」,10月下旬,歐洲最大化工企業德國巴斯夫集團(BASF)的首席執行官布魯德米勒(Martin Brudermüller)顯示出對能源價格長期高企的危機感。
目前,歐洲的能源價格正在下降。成為歐洲天然氣價格指標的荷蘭TTF次日交割品種為每兆瓦時約110歐元,相比8月的歷史最高點下降近7成。LNG的進口順利,歐洲整體的天然氣庫存截至10月27日達到94%,基本上達到滿容,具備了度過今冬的底氣。目前,「西班牙海面上等待卸貨的LNG運輸船正在發生擁堵」,高盛證券的真壁壽幸表示。那麼,為何經濟界並未放鬆警惕呢?
![]() |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的小山堅指出,「歐洲天然氣供求在2023年以後將非常嚴峻」。在烏克蘭危機以前,歐洲的天然氣進口的40%依賴俄羅斯。截至6月,經由來自俄羅斯的主要管線「北溪」持續供應,確保了今年的庫存。但目前北溪的供應已完全中斷,2023年何時恢復也未知。來自挪威等北歐的管線供應也已達到容量的極限。
2023年冬季的庫存確保不得不依賴LNG。歐洲缺乏將LNG變回氣體的接收基地,難以迅速增加進口。儘管歐洲想要迅速增加基地,LNG的接收量有望逐步增加,但建設需要較長時間。能否全部替代從俄羅斯管線進口的天然氣?擔憂正在加強。
全球也可能出現LNG短缺。由於2015~2016年資源價格長期低迷的影響,全球對LNG相關設備的投資水準很低,現在又趕上歐洲的LNG需求增加。「世界LNG短缺程度將進一步加深,短缺的時間有可能也從當初預期的2025年延長至2030年前後」,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産資源機構(JOGMEC)的白川裕警告稱。
原油的供求在全球範圍並未像LNG一樣緊張。因為原油屬於液體,更容易通過船舶運輸,印度和中國大量購買歐美禁運的俄羅斯産原油,世界整體的供需得以保持平衡。另一方面,日本的貿易公司表示,天然氣「由於基礎設施設備的制約和市場規模小,俄羅斯産天然氣的再分配影響有限」。
![]() |
從俄羅斯輸送天然氣的管線「北溪1號」(REUTERS) |
在歐洲和亞洲的天然氣期貨市場,著眼於LNG供應短缺的長期化,已開始押注高價長期化。從目前的現貨(即時合約)價格來看,歐洲和亞洲均為100萬BTU(英國熱量單位)約30美元。1年後(2023年10月)的價格更高,達到40美元。雖然低於2022年8月的頂峰,但與疫情前的2019年之前相比,維持了6~8倍的高水準。 日本的貿易公司認為「明年以後,如果中國的LNG需求增加,歐洲和亞洲的採購競爭將激化,價格有可能進一步上漲」。
越是LNG採購依賴現貨合約比率較高的國家,越容易受到價格上漲的影響。國際液化天然氣進口國組織(GIIGNL)的統計顯示,現貨比率較高的是歐洲(4成)、南韓(近4成)和印度(3成)等。日本截至2021年僅為2成。
如果天然氣短缺持續,將對歐洲經濟造成嚴重影響。「明年以後,為了避免天然氣庫存的枯竭,歐洲有可能以化工和鋼鐵等行業為中心,實施天然氣的配給制」,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Mizuho Research&Technologies)的川畑大地指出。他估算如果天然氣的供應受到限制,這些行業的産值將減少一半左右,歐元區整體的産值全年將下降2.4%,如果僅限於德國,將下降7%左右。
今年德國等地被談論的天然氣配給制目前並未成為現實,但在天然氣持續短缺的明年以後,何時實施配給制都不奇怪。
歐洲中央銀行(ECB)也加強了警惕感。如果無法找到俄羅斯能源的代替品,再加上寒冬無法減少需求,2023年的實際增長率將為-0.9%,大幅低於標準的0.9%。歐洲央行認為通貨膨脹率也將上升。
目前歐洲的天然氣供不應求只是暫時得到緩解,尚且不容樂觀。不過,如果西方國家跨過此次天然氣危機,俄羅斯作為能源大國的優勢也將隨之減弱。國際社會的合作和決心將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浜美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