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因經濟擔憂而休戰

2019/10/14


     中美兩國針對中國擴大美國農産品進口、同時美國推遲提高加徵關稅達成協定。關稅大戰的惡化得以避免。但實際上中美此次僅僅是在農業和貨幣等容易達成協定的問題上達成的「小協議」。産業補貼調整等問題被擱置,看不到完全取消加徵關稅的貿易戰的終結。

  

     「中國的農畜産品採購創出歷史新高。美國農戶快點買大型拖拉機比較好」,美國總統川普10月11日將中國副總理劉鶴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等人邀請到白宮,連珠炮一樣向記者説明了協議內容。

 

     與興高采烈的川普形成對照的是,中國非常冷靜。中國方面的聲明僅表示,「雙方在農業、智慧財産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沒有出現「協議」的表述。在官方電視臺的中午新聞節目中,也僅排在在第3位。中國仍有2018年5月就避免制裁達成協定,但川普迅速出爾反爾的痛苦記憶。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在白宮會談(10月11日、REUTERS)

 

     美國方面透露,中國將採購400億~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産品。這比創出歷史新高的2012年(260億美元)高出5~9成。

  

     由於中國報復性關稅的影響,美國農産品的對華出口2018年銳減至90億美元左右。穀物産地多為屬於川普支援地區的中西部激戰州。如果美國方面主張的400億~500億美元對華出口成功實現,處於困境的美國農戶獲得的益處巨大。

  

     中國也由於豬肉等價格上漲,老百姓出現了不滿。對於中國領導層來説,低廉的美國農畜産品的進口擴大也是求之不得的。當然,中國是否採購如此規模的美國農産品仍存在不透明的一面。

  

     貨幣政策也是中美雙方利害關係容易達成一致的領域。川普政權8月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一直批評人民幣貶值。在此次談判中,中國向美國提出外匯干預舉措等貨幣政策的透明化,美國財政部開始討論將中國移出「匯率操縱國」名單。

   

     促成兩國達成部分協議的是對經濟失速的擔憂這一共同點。美國的製造業景氣度指數惡化至10年來的最低水準,設備投資和出口也持續下滑趨勢。

   


  

     另一方面,中國也受貿易戰長期化影響,7~9月的增長率甚至有預測認為將破6%。為避免對經濟的進一步惡化,中美相互讓步,可以説取得一定的成果。

   

     中國對高科技産業的産業補貼等結構性問題在此次達成的協議中似乎沒有提及。美國瞄準的核心是改變培育尖端産業、尋求趕超美國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

  

     川普表示,「此次的第一階段結束後,將進入啟動第二、第三階段」。美國副總統彭斯等對華強硬派也對部分協議顯示出不滿。

   

    中國堅持的立場是絕無可能在任何原則問題上做交易(《人民日報》)。對於在産業補貼和國有企業問題上持慎重態度,今後中美談判必將困難重重。

   

     關於對中國最大通信設備企業華為技術的禁運措施,也沒有達成協定。川普雖然表示「貿易戰的終結已經接近」,但中美問題仍將繼續是世界經濟的最大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河浪武史 華盛頓、原田逸策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