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社會遺忘的「無園兒」

2019/07/11


       在日本存在超過3歲卻既沒上幼兒園也沒上保育園的兒童。為減少想進幼兒園等但進不去的「等待入園兒童」,日本正推進相關對策。不過,一些甚至不知道父母想不想讓自己入園的兒童成為被遺忘的對象。由於這些兒童與社會的接觸點較少,取日語「無緣(Muen)」的諧音,在日本也被稱為「無園兒(Muen ji)」。最近的研究顯示,無園兒中,貧困家庭和外籍人士的孩子較多。這背後浮現出困難的狀況。

  

      「在全球,相關研究取得進展,而日本卻沒有關於未入園兒童的調查。」(日本北里大學講師可知悠子)

        

幼兒園和保育園原本是兒童與社會的接觸點……

     

      日本未入園兒童約10萬人

  

      日本北里大學的可知悠子講師之所以開始未入園兒童的研究,正是因為在日本相關研究一片空白。她與哈佛大學的Kawachi Ichiro教授等人分析了日本厚生勞動省的「21世紀出生兒縱斷調查」。最近發佈的論文作為「首份實態調查」而備受保育相關人士關注。

  

      論文指出,日本家庭年收入最低的群體(平均241萬日元)與最高的群體(平均1007萬日元)的4歲兒童相比,年收入低的家庭的兒童未入園的可能性要高出1.5倍。另外,父母一方為外籍的情況下,未入園的可能性是雙方均為日本籍家庭的1.5倍。兄弟姐妹較多的情況以及「無法説出自己名字」等發育遲緩兒童中,也有很多未入園兒童。

        

    

      可知悠子表示「在歐美,包括移民在內,貧困兒童未能享受幼兒教育。在日本也是一樣,由於貧困、外籍、多子等原因,在社會上處於不利地位的兒童容易成為未入園兒」。

    

      致力於兒童貧困對策的東京都足立區在2015年度開始以學齡前的4~6歲兒童為對象實施的牙科檢查。也正是在此時發現了未入園兒童的異常情況。這些兒童要麼不來接受健康檢查,來的兒童也有很多蛀牙。


  

      據稱,上幼兒園或保育園兒童的就診率達到99%,而未入園兒童只有13%。未入園兒童的蛀牙比例也要高於入園兒童。雖然已經開始對個別兒童進行家訪,但是「難以掌握家庭情況」(東京都足立區兒童政策課)。

      

      日本內閣府等部門的資料顯示,日本3歲以上、進小學前的未入園兒童約有10萬人。雖然僅佔對象年齡人群的3%,不過實際情況並不清楚。而且,這10萬人中包括存在各自想法的「自主保育」的兒童,內閣府表示「並不清楚實際哪也沒去的兒童人數」。

  

      既沒上日本厚生勞動省管轄的保育園,也沒上文部科學省管轄的幼兒園的未入園兒童被遺漏在支援對象之外。日本少子化相宮腰光寬4月在參議院的委員會上,被問及如何解決未入園兒童問題時,回答稱「打算進行研究」,同時表示「老實説,負責的部門還尚未確定」。

  

      不過,該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在日外國人正在快速增加。近年來,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迅速增長。這些外國人之間結婚,或者把家人帶到日本,兒童數量不斷增加。因為不懂如何辦理政府機構的相關手續,放棄讓孩子上幼兒園或保育園的父母不在少數。

  

      幼兒教育無償化難惠及未入園兒童

    

      對外國人提供支援的「神奈川國際交流財團」(橫濱市)的福田久美子認為,「沒有集體生活的經驗就直接上小學,因為不懂日語和集體行動,容易一開始就受挫。和小學之後相比,幼兒時期的行政支援較少」。

  

      上小學之前的6年是「看不見的6年」。東京都目黑區2018年被虐待致死的5歲女童就是未入園兒童。受此事影響,厚勞省對認為有必要確認安全的約1.5萬名兒童實施緊急調查。發現166名兒童存在新的受虐和被懷疑受虐,其中8成為學齡前兒童。

   

      日本將從10月開始實施保育和幼兒教育無償化,不過受益較大的是高收入人群。不少觀點認為,由於此前已經對貧困家庭免學費,促進貧困家庭兒童入園的效果較小。無償化很可能根本無法惠及未入園兒童。

   

      從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可知,對低收入階層實施幼兒教育具有減輕犯罪等效果。歐美國家正在加緊推進幼兒期的教育投資。從日本來看,通過增加即使依靠打零工掙錢的家庭的孩子也能進入的保育設施、協助辦理手續以及育兒支援等,才能將未入園兒童與社會聯繫起來。身在日本的「看不見的兒童」尚未能充分享受政策的陽光。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福山繪里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