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生育率低於1.5的陷阱
2021/09/30
「沒有孩子的話,能活得更自由」,南韓一家大型娛樂企業的女高管(41歲)結婚時跟丈夫商量,決定不要孩子。
雖然喜歡孩子,但教育費用一直增加。首爾一家知名補習班的費用每月為500萬韓元。不動産價格暴漲及嚴峻的就業環境也拖累了生育。這名女高管周圍不結婚的人很多,當小學老師的姐姐也發表了「不婚宣言」。
女性加速進入職場
南韓2020年的出生人數為27.24萬人,創下歷史最低紀錄。每名女性一生生育的子女數(總和生育率)為0.84,處於世界最低水準。
![]() |
幾乎沒有國家在總和生育率長期低於1.5(陷入超少子化的分水嶺)後能夠恢復。總和生育率低於1.5就會進入孩子少成為理所當然的社會,陷入難以擺脫的「低生育率陷阱」。這也是總和生育率為1.34的日本所面臨的現實。
少子化為何不斷加劇?有人口學者指出,原因是女性接受教育和進入職場。男女差距縮小對社會而言是一大進步,只要育兒負擔只壓在女性身上的環境不改變,女性就不可能一邊工作,一邊按照想法生孩子。
曼谷一位女研究生(35歲)感嘆説:「所有時間都在工作,養孩子光想想就覺得累」。泰國2020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5,已到了低生育率陷阱的緊要關頭。泰國女性的大學入學率為58%,高於男性的41%。據英國HSBC統計,大部分國民都接受高等教育的國家中,沒有一個是高生育率的國家。但不能因此就使女性的教育倒退。
高福利國家芬蘭的總和生育率在2010年為1.87,到2020年驟減至1.37。芬蘭的育兒支援政策優厚,總和生育率驟降被認為是一大謎題。非政府組織人口問題聯盟的調查負責人指出「可以考慮到的理由是,女性希望男性更平等地參與到家庭生活中」。
改變家庭觀念
我們能從少子化對策的優等生——法國獲得啟發。法國最近幾年的總和生育率不斷下降,但仍保持在1.8以上。育兒扶持等家庭相關社會支出在法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中佔到2.9%,是日本的約2倍。
這源於1870年的普法戰爭。法國在那之前一直是歐洲人口最多國家,不但人口被德國反超,還吃了敗仗。法國把少子化對策作為「國家百年大計」就是因為這段痛苦的記憶。法國的家庭觀念也大幅改變,1999年引進了事實婚姻制度PACS。2019年法國出生的孩子6成是非婚生子。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南韓也於4月提出了修改家庭定義的方針。從民法中刪除了基於婚姻和血緣等的家庭定義,事實婚姻夫婦等也視作家人。即使改變了制度,但在社會上紮根也需要時間,因此要加快轉變思想。
現在已不是高呼「多生多養」的時代。但要想形成可以放心生育的社會,需要保持一定的總和生育率。否則就會陷入不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産效率、經濟和社會保障就會縮小、少子化就會進一步加劇的惡性循環。現在正是啟動百年大計的時候。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