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店員」或成日本餐飲零售業救星
2019/07/03
在勞動力短缺日益嚴重的日本零售餐飲行業,即招即用的單次打工者的存在感正在提高。即使突然通知「今晚6點開始」等,也能通過手機立即招到人,這種工作方式在便利店等行業不斷普及。對於不喜歡被固定輪班束縛的年輕人來説,這也是求之不得。新的工作方式能否成為日本消除勞動力短缺的救世主?
![]() |
日本的一家便利店(資料圖) |
工作日中午,在東京日比谷一家擠滿公司職員等的炸豬排店裏,一位姑娘(23歲)麻利地接待著顧客。儘管她上菜很熟練,但實際上只是臨時雇來的幫手。招聘是在前一天,工作也僅限這一天。這位姑娘每週工作2~3次,只在想工作的時候到想去的店舖裏打工,屬於單次打工者。
這位姑娘表示「到目前為止,在約40家店裏打過單次的工」。她利用的是Otetsudai Networks公司的智慧手機APP,通過定位資訊顯示當前地點周邊的招聘資訊,如果有中意的工作,即可馬上應聘。這位姑娘表示,「就算突然第二天要和朋友一起玩,也能輕鬆賺到所需的錢,非常方便」。
![]() |
店方也能獲得很多好處。除了應對員工突如其來的病假之外,即使因人手短缺而無法排滿輪班表,也能借助APP立即招人。店方可以參考打工者過去的工作評價數據等,無需面試可以在工作之前直接簽合同。雖説是單次打工,但屬於直接雇用,因此工傷等條件與通常的打工者相同。
店方可以在APP上免費發佈招聘資訊,如果成功招到人,每次需要支付3千日元使用費。Otetsudai Networks公司還提供每月3萬日元不限招聘次數的定額包月服務。截至4月,APP上的註冊勞動力達到82萬人。招聘件數在2018年超過16萬件,均增至5年前的約2倍。
以前需要單次打工者的行業主要是搬家、活動支援等旺季和淡季變化鮮明的行業,最近擴大至零售和餐飲行業。這是因為通過手機APP,供求的撮合配對變得容易。通過數位技術挖掘沒有被充分利用的勞動力,即使是小店舖,進行靈活招聘也變為可能,例如「在可能缺人的數小時」招人等。
作為單次性打工的老牌仲介企業,Indival公司自2004年開始運營招聘網站「shotworks」。該公司2016年秋季推出了專注於便利店的招聘網站「shotworks convini」。截至2019年5月,利用店舖達到2200家,在1年時間裏增至2倍。
日本人才仲介企業Recruit Jobs在2016年1月推出招聘單次打工者的APP「Job Quicker」,與在招聘媒體「townwork」上發佈的通常的長期打工廣告相比,應聘人數據説達到3.2倍。2018年度的應聘人數同比增至4倍。
![]() |
日本的一家咖啡館(資料圖) |
日本越來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也將推動單次性打工需求增加。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顯示,「接待和服務行業」的有效招聘倍率(用人需求和求職人數之比)2019年4月達到3.97倍,大幅超過整體(1.38倍),也高於2014年4月(2.54倍)。
東京一家便利店的老闆感嘆稱,「講真心話,我是想雇用固定的打工者,但最近不管怎麼發招聘廣告,就是沒人來應聘」。這位老闆在東京市中心經營著6家店舖,單次打工者是一線的主力。他們的工資佔到總人工費的6成,超過固定打工者。
雖説是臨時招聘,但時薪未必會提高。與雇用後時薪暫時固定的通常打工者不同,單次打工者的特點是根據當天的供求關係,時薪會發生變動。在Job Quicker上,單次打工者的時薪與長期打工者相比經常低100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6.41元)。
另一方面,伴隨單次打工的普及,也帶來了混亂。一家雇用過單次打工者的加盟便利店表示,「包括簽合同和報稅在內,忙不過來。有時老闆還要自掏腰包拿現金(給打工者付工資)」。此外,檢查單次打工者在現場是否遵守規則等的機制也是課題。
自由的工作方式受年輕人歡迎
如果日本從4月開始引入的「特定技能」制度步入正軌,擴大接納外國人的話,人手短缺的情況可能會得到改善。在很多店舖面臨招人難問題的背景下,單次打工者得以滲透。對於不喜歡被固定排班束縛的年輕人,預計今後單次打工的存在感將會提高。
「臨時決定和朋友聚會的情況很多。希望盡可能空出時間」,作為單次打工者,自2018年冬季以來在約40處場所打工的氏家遼(20歲)如此表示。另一位20多歲女性也表示,「考試之前很想休息,但是如果已經排好了班,不好意思開口請假」。
日本兼職網站「an」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在找兼職時最重視的是「工作天數・時間・排班變更・休息的融通」(22.8%),超過「薪水高」(15.5%)。
在緊急缺人的時候,單次打工者成為重要的戰鬥力。但是,如果過於依賴單次打工者也將損害企業的競爭力。
東京一家便利店的老闆表示,單次打工者不會持續工作提升技能,無法向從前一樣對他們進行教育。因此,活用IT技術提高業務效率等,營造讓普通打工者易於工作的職場環境也很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藤村廣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