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品牌車還有多少路要走
2014/09/09
上汽新成立的是負責未來技術開發的「技術研究部」,該部門負責開發燃料電池和網際網路相關技術。據中國汽車行業相關人士透露,上汽每年將投入3億元基礎研究費。
![]() |
上汽推出了純電動汽車「E50」,被認為具有很強的開發能力。(上海市內) |
在網際網路領域,上汽不久前剛與擅長雲技術的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阿里巴巴集團展開合作。計劃活用地圖資訊和音樂訂閱等網際網路技術,開發在車裏也能享受豐富多彩網際網路服務的「Net Car」。
除了強化研發部門外,上汽還成立了「技術管理部」。該部門負責調查豐田汽車等全球汽車廠商獲取專利的動向,其目的是避開已在海外被申請的專利,同時維護自主技術的智慧財産權。
上汽在其總部所在的上海、以及南京和英國設置了「上海汽車技術中心」,在全球擁有3千名研發人員。其先後推出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和純電動車等新型環保車,被認為在中國的汽車廠商中較具技術實力。今後為了強化研發能力,計劃將研發人員增加至6千人左右。
上汽以與大眾和美國通用的乘用車合作業務為主要業務,2013年的銷量同比增長了13.7%,增至510萬6千輛。不過,其中的90%由上汽與大眾和通用的合資公司生産。2006年推出的「榮威」和從2007年開始生産的「MG」等自主品牌車由於商品力較弱而未能獲得很大的成功,因此強化開發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該公司的最終目標是改變依賴外資的業務結構。
吸收技術進展慢
「按照此前的産業政策估計很難取得進展,(中國的相關部門)也許是出於這樣的憂慮吧」,對於中國發改委對戴姆勒、奧迪、豐田等外資車企涉嫌抬高零部件價格而實施的反壟斷調查,一家日系車企的負責人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一方面在「增長型市場」吸引來自海外投資,但另一方面卻要求外資企業與中國當地企業設立合資公司,並敦促實施「技術轉讓」。不過,即便如此,中國國內的相關産業仍未得到長足發展。
![]() |
中國自主品牌車廠商的業績不容樂觀。中國國産汽車的代表之一,浙江吉利控股集團2014上半年的經營收入減少了30%,並將58萬輛的年銷售目標下調至了43萬輛。另外,擅長生産SUV的長城汽車上半年的銷量也同比減少了6.5%,減至34萬6300輛。上海汽車集團的自主品牌也表現低迷,7月的相關銷量同比減少了28.8%,減至1萬輛。
「上汽下一步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創新能力」,據稱在今年6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上汽集團董事長如此表示。在吸收海外技術的同時,應該如何確立自身的技術?中國車企仍將面對這個難題。
(菅原透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