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風汽車2月19日正式宣佈將出資法國標緻雪鐵龍集團(PSA)。將與法國政府等共同接受總額30億歐元的增資,從而在規模上創下中國廠商投資已開發國家企業的歷史最高紀錄。憑藉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中國廠商的資金實力不斷提升,今後瞄準海外企業的技術和市場的投資案例將越來越多。
 |
東風汽車與標緻雪鐵龍的合資公司在湖北工廠(reuters-kyodo) |
東風汽車總經理朱福壽很早之前就對進軍海外表示出強烈意願。而作為走向海外的基礎,其選中的正是此前在中國國內就已經有標致車合資關係的標緻雪鐵龍。
東風汽車的出資比率預計與法國政府和標致創始人家族同為14%。新興經濟體企業作為已開發國家大型企業的大股東而參與出資,這尚無先例。東風汽車的目的是吸收低燃耗引擎以及電動汽車(EV)等節能技術,同時也著眼於將來實現開發費用龐大的汽車底盤的通用化。
中國廠商收購海外企業引發關注始於2005年之後。以上海汽車集團收購南韓雙龍汽車為開端,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收購了瑞典高端品牌「富豪汽車」。上述案例均屬於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收購「衰落海外企業」、以獲取開發和生産領域的技術經驗。
最近圍繞最新技術的收購案例也接連不斷。中國民營汽配廠商萬向集團以1億4920萬美元收購了去年11月破産的美國電動汽車風險企業菲斯科汽車(Fisker Automotive)。在之前的2013年1月還收購了一家美國鋰電池製造商,以加快新一代環保車型的基礎積累。
中國擁有每年2000萬輛以上的龐大市場,這就是中國廠商的優勢所在。在這個所有公司都能持續增長的龐大市場上賺取的資金,正在變成收購資金、加快海外進軍步伐。其中吉利汽車就通過收購富豪提升了自主品牌車的品質,但也有企業雖然吸收了先進技術但並沒有在自主品牌上取得成果的案例。
中國廠商發起的企業收購潮,自然也引來了威脅論的擴散。上海汽車收購雙龍汽車之後,本希望在中國進行合資生産,但由於在技術和人才問題上分歧不斷,最終取消了合作關係。2011年曾有包括汽車廠商在內的兩家中國公司提出要收購瑞典薩博(SAAB),但薩博的母公司美國通用汽車因擔心技術外流而反對,最終只能放棄收購。
「標緻雪鐵龍將來也會保持獨立性。法國企業的個性將會延續」,標緻雪鐵龍會長Philippe Balland這樣強調説。在法國國內,對中國企業出資其老牌廠商標緻雪鐵龍的抵觸感也很強。對於東風汽車而言,融合策略今後將成為需要解決的課題。
(阿部哲也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