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賴外資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廠商紛紛遭遇了成長的阻礙。民營汽車巨頭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和比亞迪等大型民營汽車廠商1~2月的新車銷量比上年同期減少了30~40%。各大民營車企已開始調整銷售網,實施重組。此前增長「一面倒」,只顧不斷擴大業務的中國車企開始希望通過調整來提高競爭力,不過構築新的增長模式並非易事。
在香港召開的2013財年(截止13年12月)財報會上,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吉利汽車的首席執行官(CEO)桂生悅強調稱1~2月的銷售低迷在意料之中。吉利1~2月的銷量(不包含2010年收購的瑞典高檔車廠商富豪汽車)大幅減少了42%,減至5.5萬輛左右。上財年共銷售了約55萬輛,增長率為13.7%,相比之下今年以來銷量下滑趨勢十分明顯。
桂生悅解釋稱銷量下滑的原因是整頓約1000家銷售店中的虧損店舖。但是吉利2014年計劃中的銷量為增加5.6%,止步於58萬輛。
電池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和奇瑞汽車1~2月的新車銷量也同比減少了30%。20日在香港召開的財報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去年10月份內地停止了節能惠民政策,這些影響持續到今年的第一季度」。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在1~2月的乘用車市場上,中國車的市佔率為38.4%,同比下滑了4.8個百分點。中國車的市佔率被銷售復甦的日本車等奪走。
此外海外業務也充滿不確定性。2013年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16.7%、增至11.9萬輛的吉利汽車最大的出口地為俄羅斯,其次是烏克蘭。雖然吉利總裁安聰慧表示,並未對當地的銷售産生影響,不過今後計劃加緊開拓巴西等南美市場。
除了吉利外,其他中國車企的出口地也以中東、非洲、中亞和南美等新興經濟體國家為主。這些國家和地區政局容易出現動盪,所以很可能拖住中國車企開拓海外市場的步伐。
對於中國車企來説當務之急是增強競爭力。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領導層將推進重視市場作用的經濟結構改革。汽車産業方面,中國政府計劃放寬對外資整車廠商設置的50%的出資比率上限。吸收外國的技術,與政府聯手培育産業的時代已經終結,中國車企開始迎來自主提高技術實力和強化競爭力的時代。
改革陣痛不可避免。依靠低價車實現成長壯大的奇瑞汽車2010年凍結了研發項目,改走擴張路線。雖然從去年開始推出在新生産體制下生産的新車,不過銷量同比下滑了近20%,看不到體制改革的效果。
吉利的安聰慧總裁表示就像是參加了一場馬拉松比賽。如何不拘泥於眼前的業務擴大而集中於強化業務基礎呢?估計此前一味擴大業務的中國車企還將繼續摸索下去。
(菅原透 香港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