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汽車CEO:中國新興車企僅3家能生存下來
2018/10/11
中國約60家左右的電動車廠商中存在一家企業價值(相當於上市企業股票總市值)達到50億美元、作為新興企業獲得最高評價的企業,那就是威馬汽車(上海市)。該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EO)沈暉(48歲)日前接受了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的採訪。中國正在掀起一股包括純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車浪潮,但很多不具備技術經驗的新興企業已逐漸在競爭中掉隊。對此,沈暉顯示看法稱,能夠在中國市場生存下來的新興純電動車企業也就三家左右。他還詳細向我們介紹了旨在贏得競爭的企業增長戰略。
![]() |
「真正從零開始做純電動汽車的也不會太多生存下來。車是世界上一個最複雜的硬體,如果沒有足夠對它理解的人是不會顛覆得了的,或者對它沒有足夠理解的人是不會創作一種新的東西出來的。(能夠生存下來的)可能我認為在中國市場也就三個這樣子。」
沈暉對中國純電動車業界的現狀做出了如此評價。
2010年,沈暉的名字因為一樁轟動整個世界汽車業的事情而被知曉。當時,在世界範圍內尚屬弱小企業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發起了對瑞典老牌汽車企業富豪汽車的收購。而沈暉正是當時吉利與出售方福特展開談判的總負責人。「(關於吉利收購富豪)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但我們還是融到錢了把這個事情做成了」,對於僅用了半年時間就達成協定的這筆交易沈暉這樣回憶道。
沈暉曾就職於美國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博格華納集團,是搞技術出身。隨後進入歐洲汽車廠商飛雅特,參與了該公司與克萊斯勒的整合與經營重建。由於經營管理才能受到賞識,他又受邀加入了吉利,並作為富豪中國的一把手活躍於汽車業界。然而,沈暉最終還是決定離開吉利重新發起挑戰。2015年,他成立了威馬汽車。
在中國政府的補貼等推動下,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迅速擴大。2017年,中國純電動乘用車的銷量同比增長82%,達到46.8萬輛。在燃油車方面沒有任何經驗的新興企業也相繼涉足,企業數已達到約60家。
在中國純電動車領域,像比亞迪(BYD)、北京汽車集團等傳統汽車企業領先一步。一方面,對於終於將産品推向市場的新興企業來説,出於對其未來增長的期待,鉅額的投資資金正相繼湧入,爭奪潛力股的趨勢明顯。
在中國政府發佈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等當中,估算的企業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興純電動車企業已經湧現,威馬汽車就是其代表之一。在缺乏技術支撐的企業必將走上被淘汰之路的背景下,具有汽車行業實際經驗同時受到周圍熱切期待的沈暉要憑藉怎樣的戰略在競爭中取勝呢?
沈暉在採訪中給出了一個現實的答案,那就是打造兼顧品質和價格的性價比出色的純電動汽車。用他自己的話來説就是:「感覺又好價格又不貴(的産品)」。
![]() |
沈暉在採訪中強調,「汽車作為一個人命安全相關的東西,它也不可能無限制的便宜下去。比如説我認為10萬以下的這種車都是很難的,很重要的用得起用得爽,其實價格還是有一定的中間空間,不能太低,太高也用不起」, 認為現在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全球市場都缺乏一款兼顧性能和價格的純電動汽車。
沈暉將這一點視為商機。威馬汽車9月上市的該公司首款純電動車「EX5」的售價在扣除政府補貼後為11.23萬元起,與中國的汽油車售價幾乎保持統一水準。但單次充電後的續航距離最高可達460公里,性能設定在較高的水準線上。
「每次小米做的任何東西都不是創新,都不是第一個在市場上的,但是它比人家做的好的就是人家用戶覺得他的東西體驗就是跟人家不一樣」,沈暉在採訪中特意提到了中國智慧手機廠商小米,透露稱其在經營戰略方面參考了小米的做法。小米通過網際網路了解消費者的聲音並將此反映到自身産品中,因此獲得了用戶的支援。
威馬汽車也像小米一樣構建了約3000人的「種子用戶」,什麼功能是需要的,什麼是不要的,還有喜歡的外觀設計等,通過徹底的汲取用戶的需求、圍繞用戶來推進産品開發。沈暉表示:「我們的車是實時線上全部聯網,傳統車現在做不到,這些車在聯網的時候,用戶在使用當中,喜歡的跟不喜歡的我們可以實時抓得到。」
在工程師等技術人員主導産品定義和開發的傳統車企,容易造成最終産品價格偏高。本來就是搞技術出身的沈暉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努力加以修正。另外,他還認為傳統車企的銷售網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沈暉強調,威馬汽車構建了通過網際網路的更高效的銷售體制,這其中也意識到了成本問題。
「我認為未來五年傳統汽車還是過一半以上的,這毫無疑問的」,對於未來汽車市場的格局,沈暉冷靜的分析道。不過,他也指出就像一度弱小的吉利通過收購富豪最終躍升為具有強大實力的企業一樣,「我覺得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對於什麼時候像威馬這樣的新興企業可以和傳統企業一較高下、平起平坐的提問,他回答稱,「我希望五年吧,因為我自己是一個親身經歷者。只要你了解中國用戶,因為中國市場還是很大,到底用戶要什麼東西,然後中國的資本市場現在也很充裕,你抓住用戶,然後足夠的實力去撬動資本市場。我認為我們現在從零開始幹更有利。」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日經中文網)廣州 中村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