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將擴大歐洲本地化生産,消除擔憂
2023/09/26
中國大型車企相繼表示將在歐洲開展本地化生産。歐盟(EU)對中國生産的純電動汽車(EV)在區域內的崛起顯示出警惕。歐盟認為越來越多的低價中國汽車流入區域內的問題在於中國政府提供補貼,並就此展開調查。中國方面則表示將為本地就業作出貢獻,以此避免摩擦。
![]() |
「如果中國缺乏平等公平的競爭環境,歐盟將不得不採取更強硬的做法」, 9月25日,作為歐盟執行機構的歐盟委員會中負責貿易的執行副主席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在訪問地北京發表演講時這樣強調。他同時指出,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可能正在使純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發生扭曲。
隨後,東布羅夫斯基斯出席了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舉行的經貿高層對話。雙方有可能就汽車補貼展開了磋商。
9月,歐盟認為中國産純電動汽車具備價格競爭力的背後原因是政府提供補貼,並展開調查。歐盟擔心如果低價中國産品席捲市場,歐洲廠商會失去商機,導致區域內的就業機會減少。
![]() |
長安汽車在上海國際車展上展出的電動汽車 |
中國方面否認了補貼和銷售價格的相關性。中國汽車業界團體、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中國政府的(包括純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能源車補貼已於2022年底結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25日的記者會上反駁稱,歐盟的調查「不利於全球汽車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歐盟國家已就以2035年為目標原則上禁止銷售除行駛時不排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汽車以外的新車達成一致。在全世界向純電動汽車轉型的浪潮下,中國實現了巨大進步。
中國的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車的産量(2022年)達到700萬輛,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業界團體的數據顯示,其中15%左右産品用於出口,一半(55萬輛左右)出口至歐洲。
今年1~7月中國已向歐洲出口約45萬輛。有調查顯示,2023年1~7月中國車在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所佔的份額已經從2019年的不足1%迅速上升至8%。
在歐洲經濟減速的情況下,歐盟委員會開始明確表現出關注區域內産業振興、確保就業的態度。
其中,汽車産業以德國和法國為中心在歐盟區域內擁有很多就業。在以往受到進駐企業期待的中國市場,到2023年1~6月歐洲車的銷售份額也從2019年的23%降至18%。
![]() |
如果不能保持歐洲的産業競爭力和就業,各國民粹主義政黨就可能增強勢力。也有減少對特定國依賴的經濟安全保障上的目的,這使得中國産純電動汽車本成為了打擊的對象。
一方面,針對歐洲蔓延的警惕感,中方提出通過當地生産創造就業。
上海汽車集團的高管9月中旬公佈了工廠新建計劃,表示在歐洲已啟動汽車組裝工廠的選址工作。據中國媒體報道,比亞迪(BYD)高管也於9月在德國慕尼黑展會上表示,到年底將結束(在歐洲的)整車工廠的選址工作。
此外,長城汽車高管對德國媒體表示,正考慮以德國、匈牙利及捷克為候選,新建工廠。英國媒體報導稱,奇瑞汽車正與英國政府協商建設工廠。
中國汽車産業等的主管部門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支援中國的企業走出國門,到境外投資設廠。
熟悉中國汽車産業的分析師指出:「中國一直從過去汽車領域的貿易摩擦中學習應對策略」。
中國車載電池等純電動汽車核心部件企業也開始在歐洲建設工廠。最大的車載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2022年12月投産了德國工廠,在匈牙利也將建設工廠。
據中國媒體等介紹,國軒高科及蜂巢能源科技(SVOLT)等大型電池企業也將在德國建設工廠或正計劃建設工廠。中創新航科技(CALB)也與葡萄牙政府就合作建設工廠簽訂備忘錄。
不過,這些舉措是否有利於歐盟軟化還不得而知。歐洲車的銷售在歐盟區域內和中國國內均陷入苦戰,重視保護本國産業的法國有可能要求進一步採取對中國的強硬政策。
中國今後作為對抗歐盟的政策,也有可能強化對歐洲車的限制。如果對華依賴強烈的德國被迫面臨艱難選擇,也有可能動搖歐盟整體的團結。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 北京,辻隆史 布魯塞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