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EV品牌開「卷」,優勝劣汰在顯現
2023/11/20
11月17日,「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廣州車展)」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開幕。比亞迪(BYD)等中國純電動汽車(EV)企業紛紛展出新款汽車,圍繞EV的中國品牌之間的競爭正日趨激烈。由於製造商林立,優勝劣汰的局面也已經顯現。
![]() |
比亞迪發佈的新款EV「海獅07」(11月17日,廣州市) |
比亞迪宣佈在面向年輕人的「海洋」系列中,追加純電動的SUV「海獅07」。不僅更新了設計,還充實了駕駛輔助功能。銷售時間尚未確定,但預計售價在20萬~26萬元人民幣的中等價位。
新車型亮相後,為了盡可能靠近觀看,很多人湧向了比亞迪的展位。
比亞迪海洋系列銷售事業部的寧利邦在發佈會上表示,將滿足追求高品質SUV的消費者的需求。比亞迪在10月末還在核心的「王朝」系列中推出純電動SUV。將迅速投入新款車,尋求鞏固首位寶座。
![]() |
理想汽車發佈的純電動MPV「MEGA」(17日,廣州市) |
新興企業理想汽車披露了作為該公司首款純電動MPV「MEGA」。預計售價為50萬~6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位,當天開始接受預訂。該車充電12分鐘可續航500公里等,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理想汽車此前一直專注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但將涉足競爭對手較多的EV領域。
中國國內企業佔5成以上
在中國市場,EV和PHV等「新能源汽車」的份額正在提高。1~10月,包括內燃機汽車在內,新車銷量(包括出口)約為2400萬輛,其中EV超過500萬輛,PHV超過2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比率已達到30.4%,較上年同期上升6.4個百分點。
![]() |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增長而正在提升存在感的是中國品牌。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中國品牌在本國國內的銷售份額(包括內燃機汽車)在1~10月同比上升6.6個百分點,達到55.3%,超過外資品牌。按全年來看也有望超過50%。
中國品牌磨練了車載電池和馬達等技術,正不斷擴充EV和PHV的産品線。中國中央政府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已於2022年底結束,但減輕車輛購置稅的措施仍在繼續。再加上各企業降價的效果,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持續增長。
![]() |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稱,中國2023年的新車銷量(含出口)將比2022年實際銷量增長3%,達到近3000萬輛。
在此背景下,中國品牌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銷售狀況出現分化。
從比亞迪來看,低價位的10萬~20萬元人民幣的EV和PHV銷售良好,1~10月銷量增加70.4%,達到238.1萬輛。10月份單月銷量首次超過30萬輛。通過自主生産車載電池及驅動裝置等,具備了向市場投放價格競爭力強的産品的能力。
廣州汽車集團旗下的EV品牌「AION(埃安)」的1~10月銷量增加84.8%,達到39.2萬輛,同樣表現強勁。暢銷的SUV和轎車的價位在10萬~20萬元人民幣,吸引了以年輕人為中心的需求。從價格和續航里程的長短來判斷的性價比較高,這也是埃安品牌受到青睞的原因。
另一方面,上海汽車集團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5.3萬輛,減少5.9%。銷售低價位小型EV「宏光MINI」等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車的銷量正在下滑。同樣銷售低價位EV的東風汽車集團的新能源乘用車也減少了4.4%,僅為24.5萬輛,表現低迷。價格不到10萬元的低價位EV在上市初期獲得了消費者的支援,但目前似乎受到性能方面出眾的比亞迪等競爭對手的壓制。
新興企業陷入困境
資本實力不足的新興勢力已開始遭到淘汰。被視為潛力股的威馬汽車10月宣佈啟動申請破産的協調。由於銷售低迷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原因,該公司陷入了經營困境。另外,經營小型EV等的雷丁汽車集團也於5月申請破産。
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設備投資需要大量資金。用於促銷的費用負擔也很沉重,對企業業績構成壓力。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月份中國汽車製造業的銷售總額為7.1149萬億元,同比增長10.4%,但利潤僅為3459億元,同比僅增長0.1%。
各企業通過降價和打折來促銷,呈現出消耗戰的局面。東方證券指出:「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中,乘用車市場重組或將加速」。
在中國,隨著政府的EV普及政策和電動化帶來的進入門檻的降低,相繼有新公司涉足EV製造。美國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預測,在被認為達到160多家的中國EV企業中,能夠存活到2030年的將不到2成。
在中國品牌之間展開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外資品牌的困境也十分明顯。日本三菱汽車10月宣佈停止在中國生産汽車。南韓現代汽車也決定出售中國工廠的一部分。在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上,各企業正被迫調整戰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田邊靜 廣州,若杉朋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