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海外構築EV電池材料供應鏈
2023/12/15
12月1日,中國開始對配備於純電動汽車(EV)的電池材料石墨實行出口許可制。另一方面,2023年以來,中國企業表明為電池材料的海外生産投入的資金已達到人民幣1000億元。也有觀點認為,中國或許只對海外的中國企業在出口方面開綠燈。以此來抗衡美國主導的高科技領域的對華包圍網。
![]() |
參加北京相關展會的寧波杉杉股份的展位(12月1日) |
中國以石墨為對象的出口許可制度是基於加強戰略物資等出口管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等引入的措施。中國企業未經相關部門審查並獲得許可,將無法出口石墨。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束玨婷11月30日表示目前尚未收到企業申請。雖然要看將來的申請情況,但只要一直沒有企業申請,中國就不會頒發出口許可證,石墨的出口將降為零。
石墨被用作車載電池的負極材料,是純電動汽車不可缺少的材料。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統計,中國的石墨産量佔全球的65%。車載電池用負極材料方面,中國企業被認為掌握著8成以上的份額。
![]() |
中國在今年8月還對半導體材料鎵(Gallium)等實行了出口許可制,另外自11月起,還啟動了要求稀土出口企業必須申報稀土種類和出口目的地的制度等,加強了管制措施。出現這些動向的背景是,中國提出了EV強國目標,正摸索在中國國內和國外,以本國企業為中心,掌握全球性EV的供應鏈。
大力構建供應鏈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企業紛紛開始在負極材料等電池材料領域建設海外工廠。知名EV材料企業寧波杉杉股份9月宣佈,將在芬蘭建設負極材料工廠。投資額最高達到12.8億歐元。爭取兩年後投入量産。
該公司董事長鄭駒11月29日在國際會議上表示,新能源汽車是中國為實現汽車強國率先確立的國家戰略。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援下,在行業上下游企業持續努力下,中國已經建立了結構相對完整、協同發展的産業鏈體系,推動和引領全球能源轉型。
中國大型負極材料企業上海璞泰來新能源科技股份也于5月宣佈在瑞典建設工廠。投資額最高達到157億瑞典克朗。據中國媒體報道,在電池材料領域,今年以來共有17家中國企業表明在海外22個地方建設工廠,合計投資額已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 |
在車載電池領域已經躋身世界第一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的德國工廠于2022年12月投産。中國企業在該領域的全球份額達到約6成。據中國媒體介紹,中國大型電池企業在約30個地方或已啟動工廠,或正在建設和規劃工廠。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於11月28日視察了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開幕式上,李強表示「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和各種形式的‘脫鉤斷鏈’」,對國際供應鏈脫鉤表示了反對。與此同時,他表示「中國將更深層次融入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體系,積極參與綠色發展領域國際合作」。據相關人士表示,李強對中國企業融入世界,自主構建供應鏈給予了肯定。
日企加快確保中國以外採購地
關於對石墨實施出口許可制,中國的立場是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地區(中國商務部)。不過,外國政府相關人士顯示出擔憂,認為:「或許從原材料等出口對象排除外國企業,優先中國企業的海外工廠」。
實際上,中國面向新興電池製造商Northvolt總部所在的瑞典的負極材料用石墨的出口,到2022年底已經停止大約3年。據稱,這影響了該公司負極材料的採購。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歐洲涉足電池生産的中國企業在正常採購。
中國政府推動本國企業進入瑞典建設負極材料工廠,當地政府也已批准建設。相關人士指出:「中國企業在推進供應鏈的建設,歐洲企業對中國企業的依賴加強」。
一位日資企業高管説:「日本企業正在加快確保中國以外的(石墨)採購地」。松下控股正與加拿大的石墨企業,為量産負極材料而推進共同研究,加緊緩解對中國的依賴這一課題。
在美國對中國實施半導體相關制裁、中國與歐洲EV出口摩擦等背景下,中國對EV材料的一系列出口管制也有作為抗衡措施的「一張牌」使用的想法。
歐盟(EU)已開始調查中國産EV是否通過補貼低價銷售,不正當阻礙競爭,歐洲的企業相關人員表示:「出口管制可以理解為對歐盟調查的牽制」。
中國海關總署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12月1日起成為出口審批對象的品種的出口業績2022年達到84億美元,最近3年倍增。背景是以EV為主需求擴大。如果供應突然停止,他國企業可能被迫改變戰略。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川手伊織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