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推摸索半導體內製化

2023/12/27


      中國大型汽車廠商正在推進國産半導體的實用化。長城汽車在江蘇新建了半導體工廠,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推出了搭載國內開發的半導體的汽車。在中美在半導體領域形成對立的背景下,隨著電動化和自動駕駛技術的實用化,車載半導體需求正在增加。為實現作為國策的「汽車強國」,中國正加快構建供應鏈。

 

      「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汽車晶片成為全球資源競爭的焦點」,「中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完全有能力培育出新一輪的汽車晶片産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2月6日在江蘇省無錫市召開半導體相關會議,常務副會長付炳鋒強調了這一點。

 

      該協會在當日的會議上還提出成立負責車載半導體的專門委員會,明確了力爭提高自給率的姿態。猶如呼應這一方針,企業也在採取行動。

 

      「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再上新臺階」,長城汽車11月表示開始生産功率半導體。功率半導體可以控制電流,還可以影響純電動汽車(EV)的續航里程。

 

長城汽車致力於半導體的自主研發和生産(2023年11月,廣東省廣州市)

 

      在中國企業中,以電池為祖業的比亞迪(BYD)等企業正在生産半導體,長城汽車也開始啟動作為EV核心零部件之一的半導體的自主生産。在2023年秋季,長城汽車的芯動半導體無錫新工廠啟動生産。中國媒體報導稱,將搭載於SUV「哈弗(Haval)」系列。

 

      由於電路的微細化等原因,負責運算等資訊處理的半導體被認為比功率半導體更難生産。這方面中國也在推進國産化。

 

      民營汽車廠商浙江吉利控股集團9月在面向年輕人的品牌「領克」的SUV「08」上採用了出資企業的半導體産品「龍鷹一號」。

 

      負責開發的是吉利的出資對象和安謀科技(ARM China)於2018年聯合成立的湖北芯擎科技。「龍鷹一號」採用電路線寬為7奈米(奈米為10億分之1米)的技術。能快速處理感測器收集的圖像,有助於駕駛輔助等。除了08以外,吉利還將在旗下其他品牌和車型上擴大採用。

 

  研發浪潮擴大至新興企業

 

      半導體研發的浪潮也擴大至新興企業。上海蔚來汽車(NIO)在國內和美國組建了半導體研發團隊,最近成功實現了量産。將用於支撐自動煞車等駕駛輔助系統的高性能感測器「LiDAR」的控制。

  

  

      各廠商積極研發車載半導體的背景是中國的政策和汽車的升級。中國在2015年發佈的高科技産業培育政策《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以優惠稅制和補貼等方式扶持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和半導體。

   

      政策已經奏效,中國2022年新能源汽車國內銷量達到688萬輛,排在世界首位。此外,自動駕駛汽車的限制放寬也在推進,北京市和廣東省廣州市等已允許無人計程車運營。雖然目前中國在EV和自動駕駛領域成為世界領導者,但也存在著瓶頸。這就是車載半導體。

 


   

      EV和自動駕駛汽車將比汽油車使用更多的半導體。一家中國大型汽車廠商透露,EV的半導體搭載數量約為1300個,與汽油車的約500個相比出現激增。調查公司蓋世汽車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在一定條件下可實現無人駕駛的「4級」將超過3000個。

 

  自給率僅為約1成

 

      根據蓋世汽車的數據,中國的功率半導體國産率為15%左右,用於實現自動駕駛等的先進半導體不到5%。包括這些在內的車載半導體整體被認為只有1成左右。

 

      在1個半導體上積體電路線寬小於10奈米的半導體的SoC(系統級半導體)的國産化也面臨美國加強制造設備出口管制等問題。即便想增加從國外的採購,也存在中美對立的激化導致美國産品等的採購受到限制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的危機感強烈。2022年11月,對汽車行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苗圩將大型車企的高層召集到上海,呼籲將汽車的半導體全部換成國産。

 

      從開發到量産的工序很難一口氣構成。半導體的種類也很多,涵蓋控制車輛的微控制器(MCU)和SoC等。

 

      現在中國很多大型汽車企業投入力量的不是尖端産品,而是不抵觸美國等加強對華出口管制的功率半導體。

 

      吉利等還涉足SoC,但是專注於設計。中國媒體報導稱,吉利的7奈米半導體由台積電(TSMC)在台灣製造,而蔚來汽車委託南韓三星電子代工。雖然用於人工智慧(AI)等的尖端半導體和製造設備屬於美國的制裁對象,但現階段可以進口用於汽車、委託外企生産的7奈米半導體。

 

      不過,從中國的半導體産業整體來看,也出現試圖克服美國管制的動向。據悉,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積體電路製造(SMIC)向華為技術的智慧手機提供了7奈米産品。中芯國際計劃在擴大生産能力的同時,「積極致力於汽車半導體的研發」(該公司高管)。

 

      如果中國汽車企業能夠自由採購高端半導體,提高EV和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創新速度,將在與日本汽車企業的競爭中佔據更大的優勢。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多部田俊輔 無錫、若杉朋子 上海 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