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融資觸底
2019/04/15
中國民營企業的融資正在觸底。2019年1~3月增發和首次公開募股(IPO)件數時隔5個季度增加,獲得資金的企業的範圍也擴大至抗震、太陽能相關、醫藥等領域。背景是歐美將中國股票納入指數的趨勢擴大,海外資金流入,正在推高中國股市。
![]() |
中國企業1~3月的IPO和洽特定人增資等的合計件數為82件,按季度來看自2017年10~12月以來首次轉為增加。融資額達到747億元,比2018年10~12月(406億元)多出8成。
特徵是籌集資金的企業的範圍出現擴大。震安科技從事樓宇等的抗震設備業務,籌集12億多元的新諾威主要涉足藥品原料和健康食品的生産業務,錦浪科技則是以光伏發電相關的電氣設備為主業。
對於中國領導層下令加快推出的「科創板」市場,已有50多家企業申請上市。其中半導體相關企業佔近2成,資本市場的東風將對中國的産業培育作出貢獻。涉足半導體製造設備業務的中微半導體過去3年平均將營業收入的3成投向研發。
![]() |
美元與人民幣(資料圖,Reuters) |
海外的指數計算企業相繼納入中國股票也成為東風。美國MSCI(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2018年6月把中國股票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將在2019年分3次提高中國股票的權重比例。英國富時羅素(FTSE Russell)6月將首次納入中國股票,A股9月還將被納入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S&PDow Jones Indices)的指數。
巴黎銀行(BNP Paribas)認為,隨著MSCI提高A股權重比率,將有280億美元資金流入中國股市。摩根大通(JPMorgan)預測認為,把各指數的納入效果全部加起來,到2020年3月將有1500億美元流入中國股市。
這些指數的對象以大企業為中心。不過,由於押注資金流入,上證綜合指數自年初以來的漲幅達到近3成。股市的反彈令國內投資者産生了餘力,正在帶來融資環境的改善。
MSCI等決定納入A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一直在放鬆交易和資本方面的限制。富時羅素指出,通過香港買賣A股的交易互聯互通(即滬港通和深港通)帶來了「中國能為推動市場開放而堅持改革」的評價。
另一方面,不斷出現外國投資者持股比率接近3成的上限,基於互聯互通的買入受到限制的事例。中國在2018年下半年股市下跌局面下多次進行口頭干預,抑制了IPO。能否維持良性循環,取決於中國金融改革的走向。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張勇祥 上海,木原雄士 香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