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日本(7)重新認識河魚魅力

2016/06/03


 
 酥炸鯰魚丸子

  水鄉豐富的淡水魚資源

  日本群馬縣的地圖形狀猶如一隻「飛舞的鶴」,此次要介紹的板倉町就位於鳥喙尖兒上。關東北部的群馬是內陸縣,並不臨海。現代具備發達的冷凍技術,內陸地區也能吃到新鮮的海産物,在日本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新鮮的生魚片和壽司。但在過去的內陸地區,新鮮的海産物十分難得。在板倉町,「魚」大多時候指的是在河裏或池塘裏捕到的淡水魚。

  在過去,這裡曾是渡良瀨川和利根川流過的水鄉地帶,捕獲的河魚成為人們每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珍貴的蛋白質來源。城鎮裏有幾家河魚批發店,人們平時就在這裡購買河魚。在河魚需求量較大的夏季「土用」期間(立夏前的18天),每條路上都有挑擔賣魚的人。因為孩子們也能捉到泥鰍和鯽魚,所以有時還能看到有小孩在路邊賣自己捉的魚來賺取零用錢。鯰魚、泥鰍、鯉魚和鯽魚等是人們一直食用的河魚,種類非常豐富。其中,板倉人尤其喜愛的是鯰魚。

  老字號的鯰魚料理

  在如今的板倉町,隨著對沼澤的填海造地和住宅區的開發,昔日的水鄉風景已不復存在。但吃河魚的習慣得以保留至今。在當地,仍然有很多家河魚料理店。

  位於雷電神社門前的「小林屋」是一家有名的鯰魚料理店。創建於1836年的小林屋是名副其實的老字號,現在由第8代傳人小林雅美掌管。雷電神社供奉的避雷之神深受崇敬,在江戶時代,關東地區為圓心,大批參拜者慕名前來。在神社的道路兩側,以參拜者為顧客出售鯰魚料理的飯店和驛站隨處可見,小林屋也是其中之一。不知不覺間,鯰魚料理大受好評,成為了雷電神社的名産。

  掀起飯店的門簾,香噴噴的油炸味撲面而來。廚房裏傳來油熱時「霹哩啪啦」的聲音,愈發勾起了食慾。偷眼一看,廚師站在一個很有年代感的鐵鍋旁,正在沿著鍋沿往裏放天婦羅,不一會兒便被炸成了誘人的焦黃色。

  將鯰魚連骨一起拍碎製成的魚蓉、豆腐、胡蘿蔔和紫蘇子等蔬菜、麵粉、味增醬等混在一起,揉成丸子油炸而成就是備受好評的「酥炸鯰魚丸子」。外焦裏嫩的口感,柔和的味增醬和紫蘇子相得益彰,讓人垂涎欲滴。完全沒有河魚的土腥味。鯰魚的頭很大,只吃魚身很是浪費,「酥炸丸子」這種吃法可以連大魚頭和魚刺一起吃掉,毫不浪費,因此深受歡迎。「酥炸鯰魚丸子」可以將鯰魚的營養全部攝入,非常符合科學。

 
 鯰魚天婦羅
  要充分品嚐鯰魚柔軟的白肉,「鯰魚天婦羅」是最佳選擇。小林屋只使用當地出産的野生日本鯰魚,活鯰魚被養在店後的魚池中,待吐凈泥沙後就沒有土腥味了。鯰魚的關鍵是新鮮,因此客人點菜之後才開始烹調,保證客人吃到的都是現炸的魚。夾起一塊放到嘴裏,很難想像如此細膩精緻的味道竟然出自於憨態可掬的鯰魚。

  顛覆淡水魚的印象

  在板倉町,吃河魚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除了鯰魚,還有泥鰍、鯉魚和鯽魚等河魚料理。板倉町的超市和魚店裏盒裝的「鯉魚刺身」等河魚産品琳瑯滿目,口感酥脆的「乾炸泥鰍」也是人氣頗高的下酒菜。

  但是,在冷藏技術發達和流通便利的現代,海産物人氣大漲。除了鰻魚和香魚等,河魚已經很少有人食用。吃過鯰魚的日本年輕人應該很少吧。老實講,板倉町的年輕人也正不怎麼吃河魚了。

 
    乾炸泥鰍
  板倉町的河魚料理店「魚年」希望讓年輕人也了解河魚的美味。在店裏,不僅是傳統料理,還推出了鯰魚壽司和歐式魚生(Carpaccio)等全新的料理。不僅是當地人,外地的顧客也在不斷增加。

  細膩而悠遠的河魚味道有著海魚無法比擬的優勢。吃過一次之後,你一定會愛上這種味道。不吃河魚的人一定要品嚐一次,絕對會顛覆你對河魚的印象。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作者簡介> 清絢

  飲食文化研究者。日本京都光華女子大學真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和食文化國民會議調查研究會幹事。

  1981年生於大阪。本科畢業於上智大學文學系歷史學專業,在大谷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佛教文化專業完成碩士課程。從學生時代起,就開始進行有關地方菜和地方飲食文化的實地考察。關注節慶活動中誕生的日本地方菜以及日本人的共餐習慣,正在對「佛教活動中的共餐飲食文化」進行專門研究。近著有《日本全國味道巡覽!當地美食和地方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