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危機會帶來壟斷?

2020/06/02


       西村博之:對於新冠危機導致市場邁向壟斷化的擔憂以美歐為中心正在加強。這是因為有實力的大企業將收購經營困難的企業,由此甚至出現了在危機結束前限制收購的方案。但收購能防止破産、維持就業,這也是事實。反壟斷機構將如何應對呢?

 

       美國議員敲響警鐘

 

       「應在危機結束之前擱置大型併購」,美國民主黨議員、眾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主席大衛·西西林(David Cicilline4月時這樣呼籲。西西林提出估算數據稱,美國投資基金和高科技巨頭能用於收購的資金加起來超過3萬億美元,警告「收購會帶來壟斷」。

 

       美國優步(Uber)提議收購從事外賣配送的Grubhub一事于5月中旬曝光。如果實現,優步將掌握約55%的市佔率,西西林質問:「是要趁著危機獲取不當得利嗎?」

 

 

       由於新冠危機,醫療和藥品領域的企業收購受到關注,影響可能還將波及更廣泛的領域。雀巢的首席執行官(CEO)馬克·施奈德稱並非只是瞄準因新冠危機而陷入困難的企業,但表示「力爭比去年更加積極地推進併購」。

 

       回顧歷史可以看到,1873年的大蕭條或許是經濟危機加快壟斷的代表性案例。當時洛克菲勒收購了陷入經營困境的同行石油冶煉企業,在數年時間裏就掌握了市場的9成。

 

       與此同時,銀行家摩根也憑藉充裕的資金推進鐵路和鋼鐵企業的收購與整合。為對抗這些壟斷企業,1890年美國實施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

 

       從當時的「重厚長大」型産業到如今的高科技,從金融資本變為基金,雖然企業面孔有所改變,但目前似乎正在發生類似情況。

 


   

       疫情全球大流行時期的反壟斷法案(Pandemic Anti-Monopoly Act——美國民主黨的前總統候選人、參議院議員伊麗莎白·華倫和眾議院議員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特茲出於對壟斷化的危機感而提出這種法案。

 

       其內容是以營業收入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和基金為對象,禁止大規模整合與收購。還將凍結擁有傳染病相關專利的企業的收購。

 

       法案在共和黨佔多數的參議院獲得支援的可能性很低,但無疑激起了討論。

 

       美國司法部反壟斷局局長馬坎·德拉姆(Makan Delrahim)在美國電視節目中批評稱,全面禁止整合「是錯誤的」。他表示在危機之下,整合對於確保營運資金、保護員工來説「非常重要」。

  

       不過,對於這種發言,也有聲音質疑是不是要逐漸允許壟斷。

 

       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2019年底在美國亞馬遜決定投資英國外賣服務平臺Deliveroo時承諾展開徹底調查,但上個月以Deliveroo的財務惡化為由痛快批准。

 

Deliveroo的配送員(1月,比利時,reuters)

 

       2008年危機後也出現類似情況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全球併購也出現加速。雖然在危機之後金額減少,但到2015年創出歷史新高,件數一直保持堅挺。這證明在股價下跌和低利率的背景下,低價收購企業的行為較為活躍。

 


   

       在這期間,市場的壟斷化加強。歐美研究者2018年的分析顯示,美國75%的産業的壟斷率高於20年前。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後,加上企業數量減少的影響,壟斷加強。

 

       這種傾向今後還會持續嗎?關鍵是反壟斷政策的走向。

  

       美國反壟斷政策在1980年代顯著改變。應避免相關部門的干預,交給市場。不要關注壟斷本身,而要關注價格下降等對消費者的好處——受到在倡導「小政府」的雷根政權之下增強力量的芝加哥學派的影響,上述觀點開始滲透,對違反反壟斷政策的查處出現銳減。

 

       但是,面對大型IT企業等的壓倒性力量,要求重振反壟斷政策的聲音正在加強,此時發生了此次的危機。

 

       不論哪個領域,贏家的力量將不斷加強,尤其是在數位領域,摘掉新興勢力萌芽的先發制人式的收購等或將加強勢頭。

 

       在顧及就業和經濟的同時,如何給這種新的壟斷踩下煞車?著眼於眼前與將來的討論顯得刻不容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西村博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