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能源戰略1973年的教訓
2022/08/12
松尾博文:罕見酷暑之下的歐洲現在怕的不僅是熱浪,還有將在數個月之後到來的寒流。「無法排除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完全斷供的可能性」,國際能源署(IEA)署長法提赫·比羅爾(Fatih Birol)警告。
歐洲暖氣用的天然氣需求將在冬季增加。要渡過難關,需要在冬季之前增加天然氣儲備。歐盟已達成「節氣」協議,目標是減少天然氣消費量的15%。
「冬將軍」在歷史上多次站在俄羅斯一邊。歷史是否會重演?著眼於俄烏衝突的長期化,需要為冬季到來做好準備的不僅限於歐洲。供電持續捉襟見肘、需應對俄羅斯産液化天然氣斷供的日本也不例外。
國際爭端導致能源危機的先例早已有之。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第一次石油危機曾令世界陷入恐慌。
![]() |
日本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曾引起過衛生紙的恐慌性搶購(Kyodo) |
當時,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依賴於中東原油。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日本不得不調整能源戰略。現在的烏克蘭危機猶如石油危機後的世界翻版。日本當時採取了哪些行動?回顧過去,可以找到一些經驗教訓。
「陽光計劃」啟動
日本政府在石油危機第二年的1974年,啟動了「陽光計劃」。這項國家計劃的目標是爭取在2000年之前開發出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技術。
曾任職通商産業省(現為經濟産業省)的堺屋太一(已故)參與了項目成立。在能源轉型的強烈要求之下,日本政府給該項目撥了充裕的預算和人員。堺屋太一後來回顧稱,「在我參與成立的項目之中,這是最幸運的開端」。
包括後續計劃在內,日本總計投入了1萬億日元。陽光計劃推動日本的光伏面板成本降低的同時提高了轉換效率。進入2000年代,日本企業在世界光伏面板市場獨佔前茅。
![]() |
核電也曾是石油的代替選項。在石油危機的2個月後,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表示,「核電站是必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表明了發展核電的決心。
日本通過了「電源三法」,在電價上增加稅金,並以此為財源向核電站所在的自治體提供撥款。電力公司根據國家政策建設和運營核電站,在「國策民營」的原則之下,日本加速建設核電站。在石油危機前運作的核電站僅為5個機組。危機過去20年後,日本有40個機組投入運作。
「分散石油採購來源」、「確保石油代替能源」以及「節能」。日本以石油危機為契機轉變了能源政策,並取得了成果。石油危機到2023年將過去半個世紀,日本正在「吃老本」。
日本又開始依賴中東原油
日本製造的光伏面板曾經風頭無兩,但其跌落開始得也很早。在陽光計劃的後繼計劃結束的同時,發動低價攻勢的中國光伏面板不斷崛起。國際能源署的統計顯示,中國面板在全球的份額佔到8成。就像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等一樣,日本的裝置型産業總是在初期領跑,在普及期落隊,光伏面板依然沒有逃過這一宿命。
核電站也不容樂觀。由於2011年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日本的核電政策長期處於停止思考的狀態。核電長期以來應該擺在什麼位置?在缺乏討論的情況下,産生了超過11年的空白。
從俄羅斯採購原油和液化天然氣也是日本擺脫中東的一項成果,但烏克蘭危機迫使日本調整與俄羅斯的關係。雖然石油在一次能源中的佔比從石油危機時的逾7成降至近4成,但目前仍是日本最主要的能源。從2020年度的採購來源來看,中東佔到92%。中東依存度甚至高於石油危機時。
日本和光大學教授岩間剛一在金融機構參與了中東和俄羅斯的資源計劃貸款項目。從親眼目睹各種動亂的經驗來看,他警惕稱,關於此次俄羅斯的行動,「那些認為(供應國和消費國)只要加強經濟聯繫,就不會採取類似於能源斷供行動的樂觀論調可能被顛覆」。必須要正視,半個世紀之後日本對中東的依賴重回了起點。
站上起跑線之前已落後一圈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為了實現脫碳化社會,在10年內將投資總額150萬億日元。以承擔「陽光計劃」執行的新能源産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為窗口,利用2萬億日元基金的脫碳化技術研發和孵化項目也已啟動。這是日本「陽光計劃」再次重啟。
世界其他國家的行動更加迅速。4月訪日的德國總理蕭茲在有限的逗留期間內,訪問了位於川崎市的千代田化工的氫能驗證設備。「能降多少成本?」,蕭茲向陪同的千代田化工會長兼社長榊田雅和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
日本自認為在氫能領域領先。但是,在烏克蘭危機之後急於調整能源政策的歐盟已開始以遠遠超過日本的規模和速度引進氫能。
![]() |
日本企業進入2000年代後,曾在光伏板市場壟斷全球前列(中國企業在浙江省寧波的光伏面板工廠,2019年,Reuters) |
可彎曲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原本是源自日本的技術。日本政府曾經把該技術當作東山再起的王牌,但有報導稱中國的新興企業已開始量産。日本可能在站上起跑線之前就已經落後了一圈。
為了兼顧能源的穩定供應和脫碳化,政治決斷和集中資金投入很重要。關鍵或許是技術創新在社會上得到實際應用以及打造供應鏈的速度。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企學合作從開發階段起就要考慮量産,還有司令塔要全面掌握産業與貿易政策、能源與環境戰略,這兩點不可或缺。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松尾博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