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迎來擁有「人格」的那一天
2023/01/28
中山淳史:在未來的美國舊金山的一個十字路口,兩輛自動駕駛車處於距離相撞僅0.5秒的極限狀態。此時,兩輛車各自配備的人工智慧(AI)開啟了「法庭」審理。
如果依靠人類的反射反應,所剩時間已來不及躲避碰撞。剩下的方法就是由AI做出「最後裁決」,但能夠拯救的只有其中一輛車。在這一情況下,該拯救哪輛車呢?
在未來的美國,車輛被要求必須安裝強制停車設備,俗稱「最後的錨栓(Final Anchor)」,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敗訴」一方的汽車的4個錨栓會在0.02秒內打入道路。在車身瞬間被固定的同時,由於過大的衝擊,車內所載乘客會當場死亡。車載AI也會被銷毀……
這是大約5年前的一部日本科幻小説《最後的錨栓》(Final Anchors,八島遊舷著)中描繪的場景。這部小説並沒有使未來社會沾染上技術恐懼(Technophobia)的色彩,而是揭示了可能會因技術進步而浮現的問題和論點,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 |
AI的判斷力會超越人類嗎?倫理是什麼?機器擁有做出裁決的權利嗎?
新年伊始,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IT展會「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筆者關注的主題也是汽車與AI的關係。不需要駕駛員的完全自動駕駛車尚需時日才能實現實用化,但筆者在AI方面想了解的問題堆積如山,包括已經進化到什麼程度,以及配備到汽車上之後如何使用等。
索尼本田移動出行(SonyHonda Mobility)1月4日發佈了今後的業務和合作戰略,提出可能會利用遊戲和感測器技術,提供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相融合的服務。可以看出,雖然比不上科幻小説中的汽車,但該公司打算以配備AI為前提,為汽車植入新價值。
![]() |
索尼本田移動公司將推出的純電動汽車品牌「AFEELA」 |
有趣的是記者會上並未提及,而是出自某相關人士的一番話。據這位人士稱,該公司打算賦予汽車「人格」。人格是什麼?雖然這方面的提示僅此而已,但讓人浮想聯翩。
在《最後的錨栓》中,倫理學上所説的「電車難題」是整部小説的主題。在這種情況下,電車難題指的是圍繞有軌電車的倫理性二元對立問題。
比如,就像本文一開頭提到的自動駕駛車一樣,正在行駛的有軌電車失去控制,如果繼續行駛的話,前方的10名作業人員就會遭到碾壓。此時,如果站在道岔的軌道操縱桿旁邊的人拉下操縱桿變換電車的前進軌道,就能救下這10個人,但變換後的軌道上也有1名作業人員在工作。那麼應該拯救10個人還是1個人呢?
對於左右為難的問題進行思考時很有用的電車難題,被認為可能會在設計車載AI的人格,也就是判斷標準時得到應用。不過,既然完全自動駕駛車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實用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討論汽車的人格又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筆者就此諮詢了專家的意見。
一種意見是「汽車會起到管家的作用」。汽車就像馬、狗或者索尼集團開發的寵物機器人「aibo」一樣,與主人在一起的時間越長,越能記住主人的很多指示和喜好,並搶先學會「可以受到稱讚」的行為舉止。馬上能夠想到的作用是提出「這首歌曲如何」之類的建議,或者根據情況提醒駕駛者注意。
幾年之後車主要賣掉汽車時,可能不會刪除汽車的記憶和學習內容,而會在保留這些數據的情況下將其出售到二手車市場。當然,個人資訊會被抹去。
這樣一來,每輛車的技能和個性都會有所不同。大阪大學先導跨學科研究機構教授榮藤稔教授表示:「下一位購車用戶可利用專賣店的終端通過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方式重現‘AI的性格和能力’,進行對比並做出購車選擇。或許這樣的情況有可能實現」。
積累了良好經驗的汽車、陪伴過倫理觀較強的車主的汽車,將作為稀有的優質車(vintage)被賦予高價格,或者在保險合同中處於有利地位。如果從未有過的價值體系不斷讓新車及二手車市場發生改變,那麼汽車産業的盈利方式可能也會發生巨大變化。
![]() |
高速上行駛的汽車(資料) |
另一方面,必須關注的是汽車的思考能力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間瀨健二表示:「看起來具備意識和精神性的AI也許很快就能被創造出來」。但他同時指出:「僅僅只會達到看似那樣的水準」。
關於機器能否具備意識和人格,相關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但很多人認為,即便機器能夠擁有可與人類比肩的思考能力和心智,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歐美認為機器人是像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英國小説家瑪麗·雪萊的作品《科學怪人》中的主人公)一樣的怪物,配備AI的汽車是否會被這些地區接受可能也是個問題。
儘管如此,AI的進步仍會拓寬汽車的可能性,將來應該會對汽車賦予新價值。只要給出關鍵字,就能自動生成多種文章和圖像等,僅在最近幾年,AI的進化就非常顯著。
美國特斯拉已開始通過軟體來更新通過AI開發的新功能,提供使剛買的新車擁有近似于自動駕駛車的服務。索尼和本田聯合打造的汽車將於今後問世,目標是成為「貼近人類的工具」,這可能會開闢出新的境界。
如果人們看好這樣的動向,那麼汽車將不僅僅只是實現單純的數位化。未來可能會發生20世紀汽車普及以來的首次重大社會變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