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淪為「檸檬股」?

2023/03/10


      梶原誠:在最近的全球股票市場,最受關注的話題是「巴菲特轉向」。2月有資料顯示,買入後長期持有的美國著名投資家華倫·巴菲特將202279月買入的台積電(TSMC)股權在1012月果斷出售了86%。

 

      低價兜底藍籌股是巴菲特的一貫風格。在美國上市的台積電存託憑證(ADR)從20221月的高點,持續跌至9月底的一半以下。在這一過程中,巴菲特認為「正是買入時機」,隨後注意到某種誤判,決定「放棄」。

 

      誤判的情況要等到巴菲特領導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于5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再討論。我們只能推測巴菲特的想法。也許巴菲特認為「台積電是檸檬股」。

   

    

      在俗語中,檸檬因為皮太厚看不到果肉,被形容為有瑕疵的二手車。關於消費者懷疑進入市場的二手車品質,200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對這一機制進行了解釋,買家懷疑二手車存在只有賣方知道的缺陷,因此不願購買。關鍵詞就是「資訊的不對稱性」。

  

      在股票市場,市場心理惡化之際也會出現「檸檬化」。因經濟惡化等不願冒險的投資者擔憂「經營者或隱瞞了壞消息」,連沒有利空因素的股票也不再買入。

 

      市場心理目前正在惡化。美國道富銀行(State Street)根據全球機構投資者託管的證券流向,發佈了將投資者風險容忍度數值化的「投資者信心指數」。

 

      指數已降至2020年春季的水準。當時新冠疫情在全球加劇,甚至作為代表性安全資産的美國國債都遭遇拋售變現。當前原因是以通貨膨脹為背景的全球貨幣緊縮的長期化隱憂。

 

      巴菲特認為股價下跌的台積電「不是檸檬」,於是選擇了買入。雖然大幅減持台積電,但巴菲特的不斷摸索證明,投資家認為正是因為檸檬化所以抄底藍籌股的機會已出現,並開始嘗試這樣的操作。在下跌局面下,眼光毒辣的投資家之間正在談論:「這只股票真是檸檬?」

 

      這些投資大佬的視線也有可能轉向日本。因為在主要國家中,日本股票最值得被懷疑是檸檬。PBR(股價凈值比)低於1倍的企業截至2022年底佔整體的48%,遠遠高於世界平均的12%。「低於1倍」意味著股價已跌到低於帳面上的企業價值,投資者只要收購公司再出售資産即可獲利,但投資者仍會恐懼而不願買入。

 


   

      日本企業消除質疑的第1個條件是實現增長。或許是想要了解投資者的真心話,東京證券交易所集合專家制定了提高PBR的措施,「微妙的高ROE(凈資産收益率)企業」成為攻擊對象。高ROE的企業賺錢,看起來有利於股東。但是,如果PBR降至1倍以下,市場會認為公司經營的時間越長,將來的企業價值越小。

 

      綜合商社、鋼鐵、海運……按股票總市值將15%以上ROE、但PBR不到1倍的企業排序後,會出現很多日本代表性的知名企業。日本股票要恢復信賴,捷徑是這些全球性企業雖然ROE較高,但不能安於現狀,要提高增長預期,才能創造買入的理由。

 

      作為第2個條件,喬治·阿克洛夫的理論給出了答案。就是消除資訊不對稱性。做到這一點的日本企業取得了成果。

 

      「Trust(信賴)和Transparency(透明)是一切」,23日的東京,日立製作所會長東原敏昭在資産管理業大會的演講中説了「2T」。在疫情剛開始完全看不清未來的20205月,很多投資者認為「已經看不明白股票了,那就全部拋出吧」。但日立給出了疫情的前景預期,按業務公佈了疫情對收益的影響。吸引了一批願意冒險的投資者,日立的股價開始跑贏日經平均指數。

 

      東原所説的信賴是與市場對話,透明則是資訊披露。2009年度以後,日立以與市場對話為啟發,多次展開併購(M&A),調整了佔營收50%以上的業務。由於日立3年前大膽地披露了資訊,與市場的對話進一步加深。

 

      在市場心理惡化的如今,企業更要通過展現增長預期,消除資訊的不對稱性,投資者也要勇敢地選擇這樣的企業。已經到了任何一方都會出差錯的局面。

 

      檸檬化二手車市場的末路是悲慘的。無法高價銷售的賣方像個傻瓜,品質好的商品無法賣掉,買家就更加懷疑,市場最終陷入衰退。將賣方換成無法提高股票吸引力的企業,將買家換成疑神疑鬼的投資者,結果會怎麼樣呢?這就是日本股票市場面臨的危險。

 

      在微妙的高ROE股前列的三菱、三井和住友這3家商社是2020年巴菲特宣佈買入的股票。但是,正如減持台積電一樣,巴菲特也不寬容。在上周波克夏的「致股東的信」中強調,在進化過程中産生失敗者的資本主義現象是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所説的「創造性破壞」。能否贏得市場的信賴,持續高舉被巴菲特買入的招牌,將預示日本能否洗清「檸檬股大國」的污名。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