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重演的金融危機是否同一張臉?

2023/04/12


  藤井彰夫:310日美國矽谷銀行(SVB)破産為開端的金融危機波及歐洲,日美歐的中央銀行被迫採取注入美元資金等緊急措施。

 

  在全球化取得進展的最近30年裏一次又一次出現類似情形。
  

  (1)危機通常從小問題開始。

  

  「矽谷銀行在流動性和利率變動方面存在巨大風險。這是一個固有問題,並非源自整個銀行體系的脆弱」(美聯儲主席鮑威爾、322日的記者會)

   

  「次貸問題對整個房地産行業的影響有限,不會對美國經濟和金融系統造成巨大影響」(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075月的演講)

 

矽谷銀行的破産動搖了金融系統(REUTERS)

     

  「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本身也具有應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問題的能力。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嚴重困境不會招致整個日本金融系統的動盪(日本央行總裁三重野康、19927月的記者會)

   

  危機在最初都是從一個小傷口開始。2008年雷曼危機的開端是次貸的「有限」問題,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的危機最初也出現在銀行相關的一系列非銀行金融機構。

   

  (2)存款全額保護的交鋒

   

  「並未考慮或討論對於銀行存款的全面保險或擔保」(322日、美國參議院聽證會)

  

  「我們準備為保護存款而採取進一步措施」(323日、美國眾議院聽證會)

   

  美國財政部部長葉倫的言論搖擺不定。對於超出存款保險上限的大額存款佔到9成的矽谷銀行的存款,本次按特例實施了全額保護,但對於有可能導致道德風險的存款全面保護仍持謹慎態度。

    

  日本在經濟泡沫破滅後也曾出現類似的討論。199412月,東京都的「東京協和」和「安全」這2家信用組合破産。日本銀行(央行)攜手民間設立了共同出資的接盤銀行,對大額存款也進行了全額保護。

   

  日本銀行的時任總裁松下康雄針對採取這一措施的理由表示,「金融系統面臨著引發存款人的動搖、不良債權問題等戰後最大的困難,強烈擔憂金融系統的穩定出現動搖」。

   

  但是,對於進行無序放貸的信用組合的大額存款人提供保護,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對。日本銀行的政策猶豫不決,經過猶如「打地鼠」一樣的破産處理,完成有時限的存款全面保護的法律修訂已到了1996年。

  

  (3)公共資金的魔咒

   

  「這一點很重要,所以要反覆重申。不應由納稅人承擔」(美國總統拜登、313日的演講)

   

  拜登總統強調稱,不會對矽谷銀行破産處理動用稅金。可能是忌憚「政府拯救矽谷的富裕儲戶」這一批評。為處理金融破産而動用公共資金是一段混亂的歷史。

    


    

  在日本,作為大型銀行別動隊的住宅金融專門公司的不良債權增加,1995年底對其的損失處理動用了公共資金,引起了國民的憤怒。動用公共資金成為禁忌,在1997年山一證券和北海道拓殖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破産之前,動用公共的做法一直被凍結。

  

     

  在美國的上次金融危機中,動用公共資金的討論也是在雷曼破産、危機波及全球之後才開始。

     

  避免動用公共資金的當局只剩下2個手段。即由中央銀行進行資金週轉支援、捐贈和救助性併購等民間支援。針對前者,美聯儲設定了新的緊急融資額度。關於後者,美國中型銀行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獲得了11家大銀行的存款支援,地方銀行的救助性併購也已敲定。在歐洲,瑞士信貸集團也在政府的指導下獲得瑞銀集團(UBS)的救助性併購。

   

  歷史似乎會重演,但目前的這次危機也有不同於以往的情況。即(1)貨幣政策和物價環境;(2)全球化的異變;(3)數位化取得進展這3點。

  

  在過去的30年裏,每當發生金融危機,中央銀行都通過貨幣寬鬆加以應對。但這次正處在與40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的戰鬥之中。在矽谷銀行破産之後,歐美維持了加息。

          

  全球化帶來的物價和利率穩定在低位的「大穩健(The Great Moderation)」時代已經結束,正在迎來以低利率為前提的商業活動開始行不通的新局面。英國英格蘭銀行(央行)前行長默文・金恩(Mervyn King323日在東京發表演講時,使用了「大調價」(Great Repricing)這個説法,敲響了警鐘。

   

  由於中美對立和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際合作也岌岌可危。2008年雷曼危機時,創建了G20峰會,中國和俄羅斯也加入了合作行列,但在分裂的當今世界,這是無法期待的。

   

  此外,數位化在為金融帶來商機的同時,也引發了新的危機。「數位銀行擠兌(Digital Bank Run)」。矽谷銀行經營惡化的消息通過推特等社交網站擴散,存款外流規模僅1天就超過5萬億日元。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承認當局應對不力,表示「存款流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改變規定和監督」。

   

  類似的危機也潛伏著新的風險。這次市場的動盪暫時平息,但是否成功遏制了危機?要給出答案或許還需要一些時間。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藤井彰夫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