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大廠崛起給日本車帶來的沉重現實
2023/09/01
![]() |
鴻海集團發佈的純電動汽車「Model B」(2022年10月,台北) |
中山淳史:今年夏天,我在海外採訪幾家純電動汽車(EV)初創企業時,多次聽到「CDMS」這個詞。雖然企業沒有明確説明,但似乎正在考慮與外部的代工企業合作來涉足業務。
代工生産智慧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企業被稱為「EMS」。CDMS是「委託設計製造服務(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的首字母縮寫,指的是提供EV設計和製造服務的「汽車版EMS」。
瞄準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領域組成EV聯盟
綜合來考慮,各企業的合作對象很有可能是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因組裝美國蘋果的智慧手機「iPhone」而聞名的鴻海,預計近期將進入EV代工領域,目前正在建設基地並與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美國等的新興EV廠商廣泛接觸。
對鴻海來説,EV是已經迎來成熟期的、智慧手機後的下一個領域。約3年前鴻海發佈了EV專用底盤。還召集200多家供應商(零部件和材料製造商)組成了供應鏈聯盟。
![]() |
據説鴻海的很多客戶是中國大陸的初創企業。雖然台灣因中美對立而處於微妙境地,但在處於興起期的EV方面,鴻海正試圖通過分別與中美企業合作,在汽車行業提高存在感。
包括電池在內,中國正在加緊出口
站在海外的角度來看,就會發現汽車領域正在誕生兩股巨大的勢力。一個是鴻海,另一個是中國大陸企業。
中國大陸企業就不用説了。在被稱為「21世紀汽油」的車載電池領域,僅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和比亞迪就佔據了全球5成以上的市佔率。近年來,20世紀的國際石油大企業對可再生能源和車載電池産生了濃厚興趣,但恐怕無法趕超中國企業。
就汽車本身而言,1~6月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在中國國內,以EV銷售情況良好的比亞迪為首,中國企業正在對日本企業和歐美大企業緊追不捨,並乘勢在歐洲、東南亞、中亞、澳大利亞提高了存在感。
但中國企業也遇到了阻礙。在歐洲,法國以環保問題為由,提出「應該僅限於進口歐洲區域內生産的EV」。美國通過中國生産的EV不享受補貼的形式,從實質上將其排除在外。
這不僅僅反映出對中國大陸企業在品質上提高競爭力的恐懼。EV出口增加的背景原因是,中國大陸的房地産市場等持續低迷,此外美歐和日本採取對華半導體管制措施,導致在中國組裝的通信設備和電腦的出口減少。
![]() |
結果,作為拉動經濟的力量,EV及車載用電池越來越受期待,這2個領域的出口今後也很可能繼續增長。也有人指出,尤其是中國大陸EV競爭越來越激烈,正造成産能過剩。這成為持續展開價格大戰的一大原因,同時也導致出口緊急加速。
面向「很香的市場」薄利多銷
如果中國及鴻海的影響力一直擴大,也有可能出現警惕的論調。但或許很難控制兩者的崛起。因為從中長期來看,最大的關鍵是成本競爭力。
比如,世界上最暢銷的是價格在200萬~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0.07萬~15.1萬元)左右的車。買得起車的人口在世界上大約有20億人,其中19億人是該領域的用戶。對日本和美歐企業而言,這是難以盈利的價位,但對中國大陸企業和鴻海而言,這是很「香」的市場。
這或許對鴻海尤其有利。鴻海在年産2億部以上的智慧手機生産上擁有業績,薄利多銷是其最擅長的招數。
7年後的2030年,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假設新車産量為9000萬輛,其中30%是EV,那麼EV市場將達到約2700萬輛。鴻海中長期的目標是在全世界佔有10~30%的生産份額,如果佔10%,就是270萬輛,如果佔30%,就是810萬輛。如果是後者,就要從現有廠商手中搶奪相當於世界第二大車企德國福斯全部的産量。
![]() |
4月上海國際車展上的比亞迪展位 |
或許可以稱作兩岸「EV大廠」。如果這樣的時代到來,現有的汽車廠商大多很可能陷入苦戰。簡而言之,就是EV這一硬體通用化的時代。如果「19億人」的市場被搶走,雖然可以在剩餘的「1億人」的高端市場上決勝負,但問題是現有汽車廠商如何提高品牌號召力。
擺在日本企業面前的沉重現實
筆者想起了在網際網路草創期開發「網景」瀏覽器的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10多年前的預言。他在美國報紙上發表的題為「軟體將吞掉世界」的文章預測:「硬體將不斷失去附加值,而走向軟體」,後來這句話應驗了,備受人們關注。在通過APP可以升級功能的iPhone上市4年後,2011年這句話變成了現實。
在智慧手機等數位産品上發生的事情也有可能發生在汽車上。隨著中國大陸和台灣企業的飛躍發展,越是EV普及,汽車這一硬體就越陳舊化,在軟體和品牌號召力上找不到活路的企業不得不衰退。沉重的現實和未來擺在日本汽車産業眼前。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