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比亞迪海豹(8)熱管理對比日美德系車 

2023/08/25


  日經BP對中國比亞迪(BYD)的純電動汽車(EV)「海豹(SEAL)」進行拆解調查,弄清了熱管理系統的全貌。海豹的熱管理系統中值得一提的是,電池的冷卻/加熱採用冷媒直冷方式。與日本豐田、德國福斯、美國特斯拉採用的水冷方式有所不同。

    

  冷媒直冷方式是指繞過空調的熱泵系統、通過把冷媒注入貼在電池上的冷卻板來對電池進行冷卻/加熱的方式。水冷方式是從熱泵系統通過板式換熱器等將熱量從冷媒傳遞到水(冷卻劑)、以水作為熱介質調節電池溫度。

   

  如果單從電池來看,只不過是用冷媒冷卻還是用水冷卻的差異而已。但是,從純電動汽車的整體熱管理系統來看,兩者的差異隨處可見。

     

  4家公司的熱管理一舉公開

     

  下面比較一下各公司的熱管理系統。圖1~4分別顯示出比亞迪「海豹」、豐田「bZ4X」、大眾「ID.3」、特斯拉「Model Y」的熱管理系統的概要。不過,這裡省略了一些未弄清楚的零部件。

  

圖1 比亞迪海豹的熱管理系統概要

(來源:日經XTECH)

 

圖2 豐田bZ4X的熱管理系統概要

(來源:日經XTECH)

  

圖3 大眾ID.3的熱管理系統概要

(來源:日經XTECH)

 

圖4特斯拉Model Y的熱管理系統概要 

(來源:日經XTECH)

   


  

  豐田、大眾、特斯拉均採用了把空調以外的熱管理全部整合到水回路中的「水集中型」系統。至於豐田,空調製熱也採用水回路。相比之下,比亞迪只有逆變器和馬達用水冷卻,其他則使用冷媒進行冷卻/加熱。與3家公司不同的選擇體現了比亞迪的個性。

    

  冷媒直冷重量輕、成本低

   

  比較一下圖1~4的回路圖,水集中型看起來更加井井有條。但實際上,隨著水泵和切換閥等零部件的增加,「冷媒回路可以更輕、更緊湊地整合系統」(某汽車零部件製造商的技術人員)。在成本方面,也存在「水回路價格更高」(同前)的趨勢。  

   

  另一方面,與冷媒相比熱容更大的水具有可承受電池等突然發熱的優勢。「純電動汽車搭載的電池容量逐年增加,水集中型正在成為主流」(同前)。

   

  在使用冷媒的潛熱(狀態變化的能量、汽化熱)進行冷卻的冷媒直冷方式中,蒸發後的冷媒氣體的溫度大幅上升。因此,存在電池冷卻板的冷媒入口附近充分冷卻、但出口附近有時幾乎不冷卻的情況,容易産生冷卻不均(圖5)

  

圖5 冷媒直冷方式的冷卻不均的示意圖

水冷方式(左)與冷媒直冷方式(右)的區別。從冷媒直冷方式來看,冷媒蒸發變為氣體後溫度大幅上升。(來源:日經XTECH)

     

  由此可知,冷媒直冷方式適用於車輛的裝載容積有限的緊湊型純電動汽車等。例如,日産的輕型純電動汽車「櫻花」(Sakura、電池容量為20kWh)採用冷媒直冷方式。由於搭載的電池容量小,發熱量少,因此不需要像水冷方式那樣高的冷卻性能。在成本方面也具有優勢。

   

  但是,調查上述對比的4款車型的電池容量後發現,雖然不同車型存在差異,但海豹的電池容量為82.5kWh、bZ4X約為71kWh、ID.3約為58kWh、Model Y約為75kWh,實際上海豹的電池容量最大。那麼,為什麼海豹能夠採用冷媒直冷方式呢?有分析認為,原因與電池種類的不同有關。 

   

  利用磷酸鐵鋰電池的溫度特性設計熱管理系統?

     

  海豹採用磷酸鐵鋰(LFP)類的鋰電池(圖6)。而bZ4X和ID.3則搭載使用鎳(Ni)、錳(Mn)、鈷(Co)作為正極材料的三元類(NMC)鋰電池。Model Y使用的是正極材料採用鎳、鈷、鋁(Al)的NCA類鋰電池*。

   

圖6 從海豹上取出電池的情形

(攝影:加藤康)

 

* Model Y 的部分車型搭載磷酸鐵鋰電池。

   

  對於海豹熱管理系統的設計依據,一家汽車零部件製造商的技術人員提出看法稱,「磷酸鐵鋰類電池與三元類(以及NCA類等高能量密度的鋰電池)相比,溫度特性優越。或許是由於不需要嚴格的溫度管理而採用了冷媒直冷系統」。

     

  溫度特性是指電池在環境溫度下不易降低性能的性質。當電池暴露在低溫或高溫環境中時,電壓會發生變化,出現本來的性能無法發揮或加速老化等情況。

     

  磷酸鐵鋰類電池「由於電解液難以分解」(電池專家),高溫情況下的溫度特性優異。具體來説,「三元類電池應控制在60℃以下,而磷酸鐵鋰類電池則可以承受到80℃左右」(同前)。因此,可以認為就算面臨上述的冷卻不均,磷酸鐵鋰類電池也不易出現老化。

      

  比亞迪的海豹採用了以安全性高、價格低廉為賣點的磷酸鐵鋰電池。可以看出受益於高溫特性卓越的磷酸鐵鋰電池,通過採用冷媒直冷方式的熱管理系統,有進一步降低成本的意圖。

   

  石橋拓馬  日經XTECH/日經製造

資料來源:日經XTECH

https://xtech.nikkei.com/atcl/nxt/column/18/02462/060800009/

    

想了解更多日經BP資訊,請掃描二維碼關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