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是香甜的汽車市場嗎?
2023/10/18
中山淳史:將於10月26日開幕的東京車展將改名為「日本移動出行展(Japan Mobility Show)」,比亞迪(BYD)將作為中國汽車企業首次參加。
汽車展覽會在全球範圍處於轉型期。在與東京並稱為五大車展的德國「慕尼黑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IAA MOBILITY)」(9月)上,日美歐的製造商相繼缺席,另一方面,擁有大量純電動汽車(EV)的中國企業受到關注。在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活動上,中國企業也增強了存在感。
中國企業的驅動力是稱得上爆炸式的本國純電動汽車的普及和出口增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在9月新車銷售(包括出口)中,純電動汽車(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的比率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個百分點,達到32%。出口也同比增長93%,從2023年累計來看,維持世界第一的狀態。
![]() |
從世界範圍來看,1~6月的半年裏各國銷售的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為616萬輛,增加了41%,其中60%是中國製造。令人驚訝的是,中國汽車進入俄羅斯的情況大幅增加。在各國對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實施禁運之際,中國掌握了俄羅斯新車銷量的一半。
我們不禁要猜測,中國汽車今後會走多遠?中國市場是否繼續保持肥沃,使本國企業變得更加巨大?
雖然至少後者是肯定的,但前者則是否定的。這是因為中國國內市場的擴張有可能已過頂峰。
縱觀汽車産業的歷史,新車銷售的歷史最高水準往往與歷史性泡沫經濟的頂峰重合。同時,在泡沫經濟崩潰後的約20年間,市場規模將穩定在峰值時的7~9成的水準。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就是典型。以1990年的777萬輛為最高點,新車銷量到2010年一直徘徊在500萬~680萬輛。此後,人口減少和年輕人遠離汽車的趨勢構成進一步打擊,近年來一直徘徊在1990年的6~7成。
美國是個例外。發生大蕭條的1929年(新車銷售的第一個高峰)之後,在20年裏一直停滯不前,但1949年以後多次創出歷史最高水準,並延續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口持續增長。
已進入人口減少期的中國被認為是日本型。中國2023年新車銷量預計達到約2760萬輛,連續3年增長,但不能忘記拉動銷量的是出口。剔除出口後的國內銷量以2017年的2799萬輛為最高水準,自2018年起連續5年持續下降。
針對今後前景,佔國內生産總值(GDP)3成的房地産投資的不確定性加大,環境嚴峻。也就是説,如果以2017年為頂峰,中國的新車銷量今後將以2000萬~2500萬輛進入穩定期。
另一方面,即使新車的總需求停滯不前,轉向EV的趨勢也將取得進展,因此強大的企業進一步壯大的可能性很大。再加上市場規模達到日本鼎盛時期的3.6倍,實際上正在發生的是比亞迪等在EV開發上領先的企業和其他企業的兩極分化。被認為「輸家」的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在內,正在面臨淘汰的浪潮。
在EV領域起步晚的日本企業如果不採取措施,也會陷入後者的境地。十字路口正在臨近,三菱汽車決定退出在中國的生産。有趣的是消息發佈後三菱汽車的股價上漲這一點。由於價格競爭激烈,中國市場正變得無利可圖,提前退出的判斷被認為利多。
作為「贏家」的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或將繼續進一步取得進展。據稱,中國政府在補貼和稅收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援。歐盟(EU)開始對中國製造的EV進行反傾銷調查,是強烈的危機感的體現。
讓情況變得複雜的是,在産能過剩已達到數百萬輛規模的中國,除了當地企業之外,高度依賴中國的德國企業至今仍在展開設備投資。供應過剩暫時無法消除。
這樣一來,有可能對世界性的電動化趨勢本身産生負面影響。雖然純電動汽車變得便宜是好事,但如果中國企業在各國的發展勢頭加強,現有企業就會被消耗,很難進行投資。排擠中國汽車的動向就有可能會加強。
![]() |
中國廣州市在建設的EV充電樁 |
這是諷刺的現象。中國越是成為世界純電動汽車普及的驅動力,就越容易出現問題,也越容易産生火種。在美國,由於安全保障方面的限制,中國EV很難銷售,但在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UAW)持續進行罷工的背後,以中國為中心的快速普及EV的趨勢明顯産生影響。
美國輿論調查公司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6月份的調查顯示,以雇傭問題等為背景,回答歐盟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採取的「2035年禁止銷售汽油車」是錯誤的受訪者比2年前增加了8個百分點,達到59%(美國政府目前的目標是到2030年使50%變為無公害汽車)
美國媒體《華爾街日報》在同月的社論中,援引了「雖然去碳化的解決方案多種多樣,但面對聲勢浩大的勢力,存在無法表達意見的多數派」這一豐田會長豐田章男的説法(2022年12月),表示這是「有勇氣的話」。
而就在不久前,美國曾對豐田慎重對待純電動汽車的做法持嚴厲態度。在美國以外,輿論也在動搖。日本該何去何從?已經不能在純電動汽車的研發上鬆懈。既然中國這個巨大的對手具有了實力,日本就只能繼續通過電池和軟體等廣泛的技術與戰略取得勝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中山淳史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