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第二個特斯拉看到中國資金

2017/08/08


      美國特斯拉日前啟動了新款純電動汽車(EV)「Model 3」的供貨。作為量産車型,銷售價格被控制在現有車型的近一半,僅為3萬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23.5萬元)。其能否助推純電動汽車的進一步普及備受期待。圍繞市場將擴大的純電動汽車,日美歐巨頭展開對抗的行動也受到關注。在此背景下,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地存在著「第二個特斯拉」的候選企業。而支撐這些企業的是來自華人圈的資金。

 

      京都純電動跑車初創企業接受香港企業注資

  

    「將作為目前正在開發的純電動汽車的量産資金,希望在歐洲、中東和中國等地拓展市場」,源自京都大學的純電動汽車初創企業GLM於7月上旬決定,著眼於今後的海外市場拓展,接受香港投資公司奧立仕控股(O Luxe Holdings Limited)的出資。出資比例並未公開,但到8月底GLM將成為奧立仕控股的子公司。

 

GLM計劃在海外銷售純電動高性能跑車「GLM G4」(2017年4月,東京都江東區)

 

    GLM自2014年起,開始銷售日本國內首款量産型純電動跑車「Tommykaira ZZ」。現在正在開發高檔跑車「GLM G4」,除了日本國內之外,還計劃在歐洲和中國銷售。該車預想價格為4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0萬元),力爭2019年啟動量産。GLM社長小間裕康評論稱,「純電動汽車的開發競爭正日趨激烈。(通過此次合作)能獲得不遜色於大型汽車廠商的開發資金」。

 

    GLM此前涉足接受企業的委託開發底盤的平臺業務,與零部件廠商等約170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7月20日還宣佈攜手世界最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德國博世旗下企業開發純電動汽車用車輛控制系統。目前的局面是,結合源自德國的設備和GLM的軟體,並由華人圈資金提供支撐。

 

    在日本的産品製造領域,對中國的警惕感仍然存在。GLM表示,「展開資本合作的並非中國大陸企業,而是香港企業。並非被中國的實業公司收購,香港企業的全球投資活動活躍,具有良好的業績」。在純電動汽車時代,跨行業的合作戰略也很重要。GLM正在靈活選擇夥伴。

 

       「特斯拉競爭對手」在中國資金下復活

 

    過去被稱為「特斯拉競爭對手」的企業也借助華人圈資金實現東山再起。那就是美國的卡瑪汽車(Karma Automotive)。

 

    該公司的前身是2007年設立的菲斯克汽車(Fisker Automotive),是當時的美國歐巴馬政府力爭在環境領域創造就業的「綠色新政」政策的主要支援對象。由於銷售低迷,2013年陷入經營破産,但2014年中國最大汽車零部件廠商萬向集團收購了菲斯克汽車,2015年將公司名改為卡瑪。

 

    卡瑪汽車2017年5月啟動了新款純電動汽車「Revero」的供貨,重回市場。美國當地有報導稱,「那個菲斯克汽車回來了!再次成為特斯拉競爭對手的日子是否將到來?」其今後的動向正受到關注。


 

    與美國相比,向純電動汽車投去更熱切目光的是中國。據國際能源署(IEA)等的調查顯示,2016年中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累計銷量達到65萬輛,已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

 

    中國純電動車市場的主角是比亞迪(BYD)。2016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量達到9萬6000輛,在中國居首位。今年4月,該公司在匈牙利投産了以純電動巴士生産為中心的新工廠。還計劃在法國建設新工廠,發展勢頭強勁。

 

      純電動車是否會走上「多産多死」之路?

 

      純電動汽車與配備汽油和柴油引擎的車輛相比零部件數量明顯減少,涉足門檻較低。中國有大量電子零部件企業,積累了組裝經驗。中國的純電動汽車企業伺機領先於同樣提出向純電動汽車過渡的日美歐大型車企。

 

      振興純電動車還有中國國內的原因。中國的純電動車市場在政府的補貼下擴大,預定從2018年開始引進名為「NEV法規」的新規定。中國政府將行駛時環境負荷低的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認證為NEV(新能源車)。打算從2018年開始要求汽車廠商必須生産一定規模的新能源車,中國的純電動汽車被認為會因此進一步普及。如果利用中國的資金,向中國國內轉換業務也會比較順利。

 

      不過,依賴中國的資金實力也存在受挫的案例。總部位於美國洛杉磯、想要對抗特斯拉的法拉第未來公司7月10日宣佈暫停已開始在內華達州建設的新工廠計劃。該公司由中國大型網路視頻發佈企業樂視網資訊技術公司出資。法拉第當初計劃投資10億美元,但因其依賴的樂視網資金週轉惡化,被迫縮小了計劃。

 

      中國存在因供應過剩陷入「多産多死」的産業,純電動汽車也存在走上這一道路的風險。英國和法國同時提出了未來禁止銷售汽油車的規定,主導世界潮流的中國的動向無法忽視。中國企業以及與中國資金聯手的新興企業中是否會真的出現威脅到特斯拉的企業將備受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潟山美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