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型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正加強將經營重心向環保車傾斜,以迅速擴大業績。受中國政府豐厚補貼的推動,比亞迪2015年環保車銷量增加至約3倍,為在2016年進一步實現銷量倍增,其正加強攻勢。不過,看似是瞄準補貼的依賴環保車的經營也可能伴隨著風險。
|
比亞迪將公司命運押注在插電式混動車「唐」(左)等環保車業務上…… |
3月底,比亞迪在香港一家酒店舉行的2015財年(截至2015年12月)財報發佈會上,董事長王傳福(50歲)表示,能出台這樣(補貼豐厚的)環保車政策,是借助中國國家體制的優勢。他同時表示要感謝政府,因為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政策。之所以給予如此稱讚,是因為借助國家的支援,比亞迪的業績正實現迅速增長。
2015財年凈利潤達到28.2億元,擴大至上財年的6.5倍。主要原因是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達到5萬8千台,增長至約3倍。其「推動力」則是政府豐厚的補貼。
中國目前將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等環保車稱為「新能源汽車」,企業每銷售1輛,最多可獲得6萬5千元左右的補貼。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本各承擔一半,2015年起在全國各地實施。
得益於這項制度,在環保車之中,出現了能以等同於汽油車價格購買的汽車。以比亞迪最為暢銷的插電式混動「秦」來説,原本每輛售價約為22萬元。但受益於補貼,價格降到了約15萬元,達到了和一般汽油轎車不相上下的水準。
另外,環保車還能無條件獲得牌照,這也對消費者構成吸引力。在中國的大城市,為了緩解交通擁堵等,正對私家車上牌進行限制。在部分城市,要儘快上牌,只能通過競拍並支付高額的費用才能購買。而環保車則能省去這筆開銷。
由於看好這一政策,比亞迪從2015年春季開始大量增産環保車。假設每輛環保車的補貼平均為6萬元,按照2015年的銷量,比亞迪可獲得總計約35億元的補貼。這一數值超過了該公司2015財年的凈利潤,對提高業績的效果十分顯著。
符合補貼制度的車型需要獲得政府的認定。但這一選定標準並不明確,因此在不透明的制度下,很多大型外資廠商未能獲得支援。
為此,中國廠商事實上在未和海外廠商展開競爭的情況下,在環保車市場佔據了優勢。2015年,中國環保車市場規模激增到33萬輛,約為2014年的4.4倍。以佔到市佔率約30%的比亞迪為首,整個市場幾乎被中國本土廠商壟斷,第二位是眾泰(份額約12%),第三位是康迪(10%)。
比亞迪2016年將進一步發起攻勢,力爭使新能源車銷量達到2015年的2倍以上,達到最多15萬輛。
比亞迪1995年在廣東省深圳市成立,主要從事電池業務。自創業以來,20年的經營可以説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押注」。
該公司預計中國將實現汽車普及,於是2003年收購了商用車廠商,開始涉足汽車領域。2005年上市的轎車雖被批效倣豐田的「卡羅拉」,但因其「低價高性能」而聚集了人氣。當新車銷售陷入低迷後,比亞迪又乘著光伏電池市場不斷擴大的浪潮,開始向這一領域發起攻勢。但隨後,在歐洲出現傾銷問題,業務開始萎縮。
而眼下,比亞迪可能會再次面臨大起大落的經營。原因是針對環保車的補貼制度將於2020年結束。比亞迪該如何描畫不依賴政府支援的增長戰略呢?考驗製造業真正競爭力的日子已經不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