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退出中國生産 轉戰印非市場

2018/09/05


  日本鈴木將停止在中國的汽車生産。該公司9月4日發佈消息稱,已與重慶長安汽車達成協定,將解除雙方合資關係。鈴木擅長小型車,在SUV等大型車佔主流的中國市場陷入苦戰,繼退出世界第2大的美國市場之後,將從最大的中國市場撤出。鈴木將轉向開拓保持增長的印度和競爭對手力量薄弱的非洲等市場。

  

  鈴木與重慶長安在1993年成立了合資公司重慶長安鈴木,鈴木持有的50%股權。目前雙方已達成協定,鈴木將把所持股權出售給重慶長安,計劃年內完成手續。轉讓金額並未透露。   

   

  

  鈴木6月向合資夥伴江西昌河汽車轉讓了持有的46%股權。鈴木通過2項合資業務,2017年度在華生産了8.6萬輛汽車,與創出歷史記錄的2010年度相比下降7成。

  

  鈴木在與重慶長安的合資工廠生産小型SUV「維特拉(Vitara)」和「S-CROSS」等4個車型,一直尋求重振業務。但2017年度産量同比下降35%,僅生産約7萬輛。大型SUV等在中國暢銷,這個因素對鈴木産生負面影響。此外,鈴木産品線中缺乏中國政府推動普及的純電動汽車(EV)也是不利因素。

   

  解除合資關係後,今後重慶長安將從鈴木獲得授權,繼續展開生産。不過有鈴木的高管表示,實際上「看不到中國銷售改善的苗頭,也無法對面向中國的車輛開發投入資金」。

  

  結果,鈴木將在事實上撤出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居世界第1和第2位的汽車市場。儘管與鈴木同為日本中型車企的馬自達將與豐田成立合資公司,開拓美國市場,但鈴木對撤出世界2大市場並不感到遺憾。

 

北京車展上重慶長安鈴木的展位

    

  另一方面,鈴木將以印度為立足點,開拓印度對岸的非洲和中東、近東等日本車企仍未涉足的「處女地」。鈴木認為,在純電動汽車成為主流的中國、以SUV等大型車為中心的美國市場缺乏勝算,因此將毫不猶豫地放棄中美市場。

   


          

  鈴木在印度乘用車市場的份額達到約5成,2017年度銷量同比增長14%,達到165萬輛,保持強勁勢頭。在具有增長空間的印度市場,除了德國福斯之外,日産汽車也攜手法國雷諾推出低價的「地區戰略車型」,但均增長乏力。

    

 

  美國通用汽車2017年被迫停止在印度的銷售。鈴木在1980年代進入印度市場,當時其他大型車企還未關注這一地區。鈴木與當地的重量級人物建立了人脈關係,同時擴大銷售網,即使面臨其他大型車企的挑戰,仍然在印度市場堅如磐石。

        

  鈴木的目光看得更遠,預測2030年印度市場將達到1000萬輛規模,增至目前的3倍。鈴木的會長鈴木修表示,「為了繼續確保5成份額,將(在印度)銷售500萬輛」,提出了積極目標。鈴木計劃把其中150萬輛變為純電動汽車,將通過與豐田的合作,在印度推進開發純電動汽車。

     

  此外,鈴木還尋求以印度為出口基地,進軍非洲市場。對於雖然仍持續苦戰、但沒有強大競爭對手的匈牙利市場,計劃繼續將之作為瞄準東歐和中亞的SUV生産基地加以培育。

  

  今後成為鈴木焦點的是東南亞戰略。鈴木2015年在印度尼西亞啟用了大規模工廠,將追趕領跑的豐田集團。在這一地區集中投入經營資源的三菱汽車和攜手日野汽車、試圖獲得立足點的大眾等也蠢蠢欲動。起步晚的鈴木如何殺入東南亞這個激戰地區成為課題。

    

  鈴木修總是略帶自嘲地對周圍人士表示,「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是無法抗衡巨頭的」。但在其言論的背後,透露出鈴木修認為「如果不與其他車企形成差異、就無法生存下去」的聰明算盤。鈴木獨特的戰略是否能奏效?今後的動向將受到關注。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