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加速推動新一代車載電池實用化

2020/12/10


      日本開始通過官民攜手加速推動研發有望成為純電動汽車(EV)新一代核心技術的「全固態電池」。豐田汽車計劃在2020年代前半期將搭載全固態電池的汽車推向商用化,三井金屬等企業也開始籌備相關材料的生産。日本政府則探討提供數千億日元規模的補貼。目前的純電動汽車電池大都由中國企業供應。著眼於汽車的全面電動化,日本力爭在主要技術領域確保主導權。

       

      

      全固態電池是用固體電解質來取代目前主流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除降低起火等風險、提高安全性外,代表電池容量的能量密度也將提高數倍。充電時間只需10分鐘左右,僅為現行純電動汽車的三分之一。

  

      豐田在全固態電池研發方面處於領先,擁有上千件專利,位居世界第一。該公司的目標是在2020年代前半期比其他車企更早將全固態電池推向實用。將在2021年公開試製車輛,正式開展性能試驗。日産也計劃在2028年把本公司研發的全固態電池配備到實際車輛上。

  

      如果使用全固態電池,即便是純電動汽車,也能在不犧牲駕乘空間的情況下延長續航距離。豐田正在研發的全固態電池車輛和搭載同等條件的鋰離子電池相比,續航距離達到500公里,提升一倍以上。

 

      針對整車廠商的動向,日本國內材料廠商正加緊構築主要部件材料的生産體制。三井金屬準備生産影響電流流量的「固體電解質」材料。將在日本埼玉縣的研究所內投産設備,以便2021年達到年産數十噸的規模,滿足企業試製水準的訂單量。

 

日産的純電動款「LEAF」(中國名:聆風)

      出光興産也瞄準車企的動向,在日本千葉縣市原市的事業所內新設固體電解質的生産設備,計劃2021年投産。將充分利用在石油精煉中積累起來的化學材料知識,並對量産時的成本進行驗證。住友化學也已經和京都大學進行相關部件材料的聯合研發。

  


      索尼和松下等日本企業原本在車載蓄電池領域處於領先,但從200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企業崛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鋰離子電池企業是中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日本的旭化成也曾是電池絕緣材料領域的世界首位,但在2019年被中國的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超越。

  

      在全世界不斷加強脫碳的背景下,預計純電動汽車將加速走向普及。日本政府認識到照此下去,關係到汽車性能的大量核心技術將不得不依賴中國,因此將推動全固態電池的研發。將充分利用今後新設立的2萬億日元規模的脫碳技術扶持基金等,探討進行數千億日元的生産研發補貼。設想對建立日本國內的量産體制提供補助。和鋰離子電池一樣,全固態電池也要使用全世界儲量有限的鋰,因此還將為材料採購提供支援。

  

      日本以外國家的企業已開始在相關技術方面形成追趕。德國福斯(VW)計劃通過與美國初創企業的合資公司在2025年建立生産線。中國的高科技企業清陶(昆山)能源發展將從2021年起的3年時間裏投入10億元進行全固態電池等的研發。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