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55家企業將聯手構建車載電池國內供應鏈

2021/04/15


      豐田集團和住友金屬礦山等55家日本企業將就構建車載鋰離子電池的國內供應鏈展開合作。電池需求隨著純電動汽車(EV)的普及正在增加,構建從原料確保到再利用的一貫體製成為課題。從上游到下游的日本主要企業將通過集中在一起,應對純電動汽車等電動汽車的普及。

     

      55家企業4月14日舉行了新團體「電池供應鏈協議會(BASC)」(位於東京中央區)的成立大會。會長由住友金屬礦山的電池材料業務本部長阿部功出任。此外,松下和豐田共同出資的電池企業泰星能源解決方案(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位於東京中央區)、本田、日産汽車、三菱商事、三菱化學和旭化成等也加入其中。

   

      「為了推動電動化,將擴大電池相關産業的範圍」,在同一天召開的記者會上,阿部會長強調了新團體的意義。目標是強化純電動汽車用電池的供應鏈。將在2021年夏季以後逐步敲定推動日本國內的電池和零部件增産、鋰等原料的穩定採購的對策,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議。

  

      日本政府提出到2035年將全部新車變為純電動汽車等電動汽車這一目標。該協議會的統計顯示,如果將相當於日本國內新車銷量的約一半的每年250萬輛改為純電動汽車,如果要在日本國內構建電池和電池零部件的生産體制,相關行業需要總額近4萬億日元的投資。如果僅依靠民間部門,負擔沉重,計劃通過政策建議來爭取資金方面的支援。

     

日産純電動汽車「LEAF」(資料)

  

      在此背景下,面臨的課題是電池和原料的穩定採購。作為鋰離子電池原料的稀有金屬大部分在日本境外生産。以用於電極的鋰為例,澳大利亞佔到全球産量的約6成。鈷的産量也是近7成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

  

      目前,車載電池主要依賴中國。在世界鋰離子電池的大規模工廠的産能中,中國佔到7成。中國也在以舉國之力加速獲取鋰等電池不可或缺的資源權益。很多觀點認為,如果在持續依賴中國的情況下轉向純電動汽車,在穩定採購方面存在風險。

  


      日本企業也急於採取對策。針對純電動汽車電池,日産將到2020年代中期使不採用鈷的低價格産品實用化。希望能在不使用存在供給風險的鈷的情況下生産電動汽車。

   

  

      在原料採購方面,豐田旗下的豐田通商取得了阿根廷的鋰生産項目25%的權益。該公司同時攜手澳大利亞的資源開發商Orocobre生産鋰。住友商事也在馬達加斯加共和國投資了從開採到冶煉全面涉足的「昂巴托維(Ambatovy)」鎳礦山開發項目。

   

      新協議會計劃為了確保原料,還將在建立從廢舊電池中回收稀有金屬的回收利用網方面展開合作。還將在國際標準的制定方面攜手。首先將參與被認為由中國掌握討論主導權的鋰相關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規則制定的討論。以此避免生産設備和分析方式的標準在有利於中國的情況下形成、導致日本企業的負擔增加。

 

      加快電池供應鏈構建的不只是日本和中國。在歐美,構建區域內供應鏈的行動也相繼展開。在歐盟(EU),歐盟委員會2017年推出産業扶持政策「歐洲電池聯盟」,為區域內的工廠建設提供資金援助。

 

      美國總統拜登2月簽署了為擺脫對中國依賴而調整電池和半導體等重要零部件的供應鏈的總統令。在3月提出的8年達到2萬億美元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中,純電動汽車被列入對象。

  

      各地展開行動的背景是全球加強的電動汽車的普及政策及相關市場的擴大。據英國調查公司IHSMarkit預測,2025年的純電動汽車世界産量達到逾1184萬輛,增至2020年的5.3倍。如果包括混合動力車(HV)等電動汽車,將達到約4078萬輛,增至4.1倍。

  

      在此背景下,電池和電池原料的供求將趨緊。鈷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3個月期貨價格目前處於約2年來的高點附近。日本國內的大型汽車廠商的高管針對電池表示「不得不依賴海外廠商」。為應對轉向電動汽車,日本也有必要加快構建電池供應鏈的討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