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動化或讓日本零部件業減1成雇用

2021/09/09


      日本本田著眼於純電動汽車(EV)轉型,通過募集提前退休人員減少逾2000名員工。隨著轉向純電動汽車,需要複雜加工的引擎等將失去用武之地,零部件個數也將減半。有估算顯示,在日本國內汽車零部件廠商的約70萬員工中,有10%的人將失去工作。對於佔日本製造業供貨額2成的支柱産業,「脫碳化」的大潮將帶來結構變化。

 

 

      在日本栃木縣真岡市,有一座象徵著純電動汽車帶來的産業結構變化的工廠。那就是本田的動力傳動單元製造部。這裡主要生産引擎零部件和汽油車驅動零部件。

 

      6月4日這家工廠宣佈將於2025年關閉。約900名員工將重新安置到其他地方。本田4月提出了到2040年全面取消汽油車、新車全部改為純電動汽車等的方針。該工廠關閉的背景是電動化導致引擎零部件的産量減少等。

 

      2021年春季,本田以55歲以上員工為對象招募提前退休者,有超過2000人應徵,規模相當於本田日本國內正式員工的約5%。

 

      瓦解的汽車金字塔

 

      汽油車的零部數量達到3萬種,純電動汽車將減少4~5成。其中,作為汽車最重要零部件的引擎消失的影響巨大。

 

      世界大型汽車廠商此前一直自主開發和生産汽車引擎。大型車企統率了生産相關零部件的多家企業,形成産業金字塔,通過利潤聚集零部件製造商,借此維持競爭力。東京商工調查(Tokyo Shoko Research)的統計顯示,向車企直接交付零部件的日本國內一級供應商達到7500家,向一級供應商供應零部件的二級供應商達到1.5萬家。

 

      純電動汽車的驅動零部件將變為馬達、逆變器以及將兩者結合起來的「E-Axle」等驅動裝置。結構均比引擎更為簡單。車企控制零部件製造商的巨大産業金字塔的重要性也隨之下降,跨界企業的進入門檻也將大幅降低。包括新晉廠商在內的「造車新勢力」專注於汽車的設計和軟體等的開發,生産交給其他企業,這種與數位家電同樣的「水準分工」模式有可能擴大。


  

      世界最大電子産品代工廠商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已決定啟動純電動汽車的代工。企業可以委託給鴻海,不用擁有工廠和生産設備,生産自主品牌的純電動汽車變得更加容易。鈴木前會長鈴木修表示,如果水準分工取得進展,「現有的産業金字塔將瓦解」。

  

  

      雇用人員將減少1成

 

      隨著轉向純電動汽車,對就業的影響成為巨大的風險。諮詢公司Arthur D Little Japan的統計顯示,在日本國內68.6萬個汽車零部件相關崗位中,在汽車電動化之中,到2050年可能減少8.4萬個。越是引擎相關等核心零部件,在日本國內生産的企業越多,對雇用的影響也就越大。

  

引擎消失將導致就業機會減少

    

      和日本一樣是汽車大國的德國,汽車電動化早已開始導致雇用減少。德國Ifo經濟研究所5月發佈調查稱,在德國,汽車電動化到2030年將至少對21.5萬人的就業産生影響。涉及內燃機的就業機會2019年為61.3萬個,其中的約4成將受到影響。


 

      德國博世的董事會主席沃爾克馬爾·鄧納爾(Volkmar Denner)表示,「引擎的燃料噴射裝置的生産需要10個人,而馬達只需要1個人」。在德國的大型車企中,大眾和戴姆勒等著眼於電動化,已決定減少工廠員工。

  

押注純電動汽車市場的擴大,原材料價格正在上升

   

      原材料價格上漲

 

      汽車電動化將對位於供應鏈上游的原材料價格造成影響。從用於電池材料的稀有金屬「鋰」來看,在最大進口國中國,碳酸鋰的交易價格4月漲至9萬元/噸,創出2年半以來新高。

 

      用於馬達等的銅也受到看好純電動汽車需求等的投機資金流入影響,作為指標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3個月期貨價格5月時隔9年創出最高價。用於馬達用磁鐵等的稀土類「釹」的國際價格也在走高。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顯示,純電動汽車相關的釹的需求到2040年將達到2020年的6倍。

 

      鋰和銅等還廣泛應用於家電等産品。汽車電動化還有可能推高生活必需的各種家電産品的價格。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田遼太郎 阿部晃太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