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戰國時代(上)豐田挑戰中美雙雄
2023/11/24
10月上旬的一天,雖是一個工作日,但泰國首都曼谷郊外的比亞迪專賣店裏一片熱鬧景象。和妻子一起來到這家店的傑特(音譯,46歲)決定換一輛比亞迪的主力SUV「ATTO3」。他笑著説:「我朋友也有,覺得設計真先進」。
泰國是日系車企的「根據地」,日系佔據近8成市佔率,但這樣的泰國市場正在發生變化。比亞迪2022年11月進入泰國市場以後,泰國的純電動汽車(EV)普及速度加快。據汽車媒體《AutoLiv Thailand》報道,Ev在泰國2023年8月新車銷量中的佔比提高到了11%。上海汽車集團旗下的「MG」和長城汽車也接連進入泰國市場。1~8月泰國的EV市場上,中國企業的份額達到8成,豐田等日企的份額不到1%。
![]() |
豐田公開的純電動汽車的概念車 |
發生變化的市場不只是泰國。「未來1~2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德國福斯的首席財務官Arno Antlitz在10月26日的財報記者會上給出了悲觀的預期。
中國是佔到大眾新車銷量4成的重要市場。7~9月大眾在中國的銷量為83萬輛,同比下滑6%。主要原因是EV等新能源車低迷。大眾對中國EV企業小鵬汽車出資,打算憑藉使用小鵬底盤的新車挽回局面。
全球汽車行業的勢力版圖正在發生變化。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22年在全球新車銷量中,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V)的佔比為14%,到2030年將達到35%以上。從2023年1~9月的EV銷量來看,第1的特斯拉為132萬輛,第2的比亞迪為105萬輛。豐田(8萬輛)和大眾(53萬輛)等正在追趕這兩家企業。伊藤忠綜研的主任研究員深尾三四郎認為:「如果世界規模向EV轉型加速,主要廠商的勢力版圖將發生巨大變化」。
到脫碳的關鍵年份2030年,哪家企業能掌握純電動汽車行業的主導權呢?匯總一下汽車廠商和市場人士的言論,可以發現3個關鍵詞。
第1個關鍵詞是成本。比亞迪自産車載電池,採用垂直整合型業務模式。車載電池在EV的成本中佔到3~4成。比亞迪的低價車型不僅在中國熱銷,還席捲了歐洲、東南亞等。向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7~9月的海外銷量達到去年同期的4.2倍。
第2個關鍵詞是軟體。像智慧手機一樣,由軟體決定汽車功能和特點的「SDV(軟體定義汽車)」進程在全球加劇。競爭舞臺正在從汽車這一硬體轉向通過車輛提供的服務上。特斯拉在聯網更新功能的「OTA」方面領先,還打算在自動駕駛領域掌握主導權。
日企有沒有對抗中美雙雄的方法呢?那就是第3個關鍵詞——電池。電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EV的性能和成本,對於日企挽回局面發揮關鍵作用。豐田在新一代電池的最有力候選「全固態電池」的開發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爭取2027~2028年把全固態電池搭載到汽車上,把作為EV弱點的續航里程延長至2倍。如果能夠率先實現實用化,就有可能顛覆目前的勢力版圖。
「日本移動出行展2023(Japan Mobility Show 2023)」時隔3年在東京都內舉辦。由索尼集團和本田對半出資的Sony Honda Mobility的展位上人頭攢動。焦點是將於2025年上市的純電動汽車「AFEELA」。日本中西汽車産業調研公司的代表分析師中西孝樹針對EV行業的特點表示:「即使走在前面也會很快過時,會出現新的産品,晚出手會贏」。
就像隨著智慧手機問世,手機行業的格局大幅改變一樣,汽車行業也以純電動汽車為契機迎來轉捩點。誰會成為蘋果,誰會成為諾基亞?日本經濟新聞探索了主導權爭奪的最前線。
豐田最早2027年投入全固態電池
豐田正在加快開發全固態電池。力爭2027~2028年搭載到實車上,使EV的續航里程延長到約1200公里,達到現在的2倍以上。為了實現量産,10月中旬豐田與出光興産進行合作。如果比對手更快讓全固態電池實用化,或許能改變EV行業的勢力版圖。
![]() |
豐田正在開發的全固態電池 |
豐田社長佐藤恒治在10月中旬的記者會上充滿期待地説:「如果加入全固態電池這一要素,將會引發戲劇性變化,能夠滿足從跑車到商用車的多種需求」。
全固態電池把電解液改為固態電解質。與現在主流的鋰電池相比,能量密度高,相同尺寸的電池可以把EV的續航延長到2倍左右。特點是起火風險低,即使在高溫、低溫環境下也能充分發揮性能。
不過,過去存在因充放電的反覆膨脹和收縮,固態電解質和電極之間發生龜裂,性能下降的問題。出光興産開發的固態電解質的柔性和緊貼性高,通過結合兩家企業的技術,「可以兼顧性能和耐用性」(佐藤恒治社長)。
豐田計劃到2030年使在全球的EV銷量提高到350萬輛。但2022年僅賣出2.4萬輛。如果能夠解決續航里程短這個阻礙EV普及的瓶頸,豐田實現逆襲的可能性將變大。
其他汽車廠商也加快開發全固態電池。本田預定2024年春季投資430億日元啟動驗證生産線,將搭載到2020年代後半期上市的EV上。日産到2024年度將設立試産線,計劃到2028年度使全固態電池實用化。大眾將對美國電池開發企業QuantumScape出資,計劃2025年以後搭載到汽車上。
在車載電池市場上,中韓企業的影響力很大。據南韓調查公司SNE Research介紹,2022年的全球份額(按照搭載量)方面,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佔37%,排第1。南韓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和中國比亞迪均佔13.6%。之後是日本松下控股佔7.3%。
另一方面,日企在全固態電池的研發方面領先。據專利調查公司Patent Result介紹,從2000年~2023年4月全球公開的相關專利數量來看,豐田為1472項,排在第1。第2是松下控股(598項),之後是三星電子(295項)和出光興産(281項)。
![]() |
全固態電池還在工業機械等領域不斷實用化。麥克塞爾(Maxell)6月開始面向工廠自動化(FA)設備量産全固態電池。還向基礎設施、醫療相關領域推廣。TDK從2020年開始量産超小型全固態電池,用於可穿戴終端和感測器。
在鋰電池方面,日企率先實現了産品化,但在量産階段被中韓企業奪走份額。為了不重蹈覆轍,日企在全固態電池方面不僅要儘快實用化,在市場形成階段能否掌握主導權也很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學頭貴子、清水涼平 名古屋支社、勝野杏美、赤間建哉 曼谷、林英樹 法蘭克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