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企業相繼涉足日本大型蓄電池市場

2022/01/21


      針對用於存儲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電力的大型蓄電池,日本以外的大型外資企業相繼涉足日本市場。中國華為技術將從3月開始在日本供貨。美國特斯拉已從2021年開始銷售産品。要擴大可再生能源,離不開可讓電力供需保持穩定的蓄電池。中美企業相繼進入日本市場將對日本電池行業構成威脅。

       

  

      華為從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等多家蓄電池廠商手中購買小型蓄電池組。然後將120個左右的電池組組裝起來,生産2000千瓦時的貨櫃大小的蓄電池,蓄電量為普通家用蓄電池的約200倍。

 

      華為可根據客戶企業的需求,通過將貨櫃大小的蓄電池組合在一起來改變容量。還可利用數位技術來管理不同廠家生産以及劣化情況不同的産品。

    

      蓄電池的類型可以分為用於個人電腦等的「民用型」、用於純電動汽車(EV)等的「車載型」以及設施等設置的「固定型」。華為的大型蓄電池為固定型,瞄準的是與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配套設置的電力儲存用途。

    

華為將銷售的大型蓄電池(示意圖)

     

      華為的日本法人華為日本(東京千代田)正在考慮將北海道等作為向日本引進蓄電池的主要地區。這些地區雖適合發展可再生能源,但輸電網方面的空餘較小。華為日本社長陳浩針對日本市場的前景預測稱,隨著光伏發電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降低,市場將獲得迅速發展。

 

      另外,固定型蓄電池還可以用於家庭以及商業設施等的商用和工業用途。華為和特斯拉已經在家用等産品領域涉足日本市場,因此將推進開拓市場有望擴大、尺寸更大的固定型産品。

 

      2021年4月,特斯拉的日本法人特斯拉日本(東京都港區)向日本高砂熱學工業設在茨城縣的研究設施交付了大型蓄電池。用於控制研究設施內的光伏發電站和木質生物質能氣化發電設備等的電力。

 

     特斯拉日本還將於2022年夏天在北海道千歲市內交付使用直接與輸電線連接的大型蓄電池。將由日本新電力企業(日本電力自由化後,新涉足的零售電力企業)Global Engineering(福岡市)負責引進。還在考慮引進與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相連的電池。

  

      日本能源企業ENEOS控股(HD)收購的可再生能源開發企業Japan Renewable Energy(JRE,東京都港區)也在此前發佈消息稱,將在實證試驗中使用特斯拉生産的蓄電池。從日本大型電力企業的情況來看,J-POWER於2021年11月在廣島縣的集團設施內引進了特斯拉的産品。

 


      中國大型光伏面板製造企業晶科能源2021年9月也在日本獲得了大型蓄電池的訂單。該公司並沒透露訂單的來源。晶科能源計劃首先通過小型家用蓄電池提高知名度,然後再強化大型蓄電池的銷售業務。該公司副社長錢晶表示,2022年考慮銷售1萬台以上家用蓄電池。

 

      在日本,多數情況下都會把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的電力直接輸送到輸電線中,因此並沒有充分引進並設置大型蓄電池。

 

      從日本國內的企業來看,日本礙子、住友電工等企業在生産大型蓄電池。住友電工曾向日本國內外交付過數十台産品。另外,有些企業的目標是使由車載蓄電池組合而成的大型蓄電池實現實用化,東京電力控股等電力企業、住友商事及丸紅等綜合商社都在大力推進這方面的舉措。

 

      中美兩國企業的優勢在於低廉的銷售價格。三菱綜合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從2019年度固定型蓄電池中的商用和工業用途産品的日本國內銷售價格來看,包括建設費用在內,每千瓦時為24萬日元左右。2021年10月日本內閣會議確定的2030年度目標價格預計為每千瓦時6萬日元。

 

      特斯拉日本公司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配套設置用途蓄電池的售價估計為每千瓦時5萬日元以下。華為的目標是達到可與特斯拉産品競爭的價格水準。

 

      從事可再生能源開發等業務的日本新電力企業的高管表示「引進蓄電池時,將選擇成本低廉的企業」,日本國內企業要與中美企業抗衡,面臨的課題是成本競爭力。

 

      全球市場規模2030年將擴大到3倍

 

      日本政府提出了可再生能源電力在2030年度的電力來源構成中佔比達到36~38%的目標,比目前高出約兩成。在輸電網沒有足夠空餘的日本,可暫時儲存可再生能源電力的蓄電池的需求有望擴大。據富士經濟預測,2020年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用蓄電池的日本國內市場規模為167億日元,到2030年將擴大到458億日元。

 

      另據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的數據,2020年全球固定型蓄電池的出貨量為3369萬千瓦時,到2030年將增加到1億166萬千瓦時,達到原來的約3倍。為了避免落後於世界潮流,日本國內需要進一步扶植該産業。如果不在推進車載産品擴大使用的同時開拓固定型産品的市場,日本企業將沒有餘地與海外企業抗衡。

 

      三菱綜合研究所的長谷川功指出「如果海外企業涉足日本市場引發成本競爭,那將有助於蓄電池市場擴大。但另一方面,日本也有可能重蹈海外企業的份額迅速擴大的光伏面板和半導體的覆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柘植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